>>> 2008年第5期

北京的盆景艺术

作者:刘 柳




  在盆景展览会上,较多看到的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各地的展品,较少看到北京的展品。那么北京有没有自己的盆景艺术呢?答案是肯定的。
  清康熙时著名诗人王渔洋在《香祖笔记》中谈到那时丰台已有盆景:“榕在闽产,其大有荫一亩者,今乃小株,仅供盆盎之玩。”说明清初丰台已经掌握了能将榕树做成盆景的高超技巧。王守宪先生所写《花乡的沿革及变迁》一文,也谈到丰台很早就有盆景艺术,种梅花讲究造型,并有过著名的剪子活(花木造型)巧匠马三和张永。龚自珍的《病梅》名篇也正好说明了清朝北京是有盆景艺术的。但是为什么北京的盆景艺术不能独树一帜,在园艺领域中享有盛名呢?这与北京皇城的特殊条件有关。北京的花卉业自元朝就已经形成,明清以来更加繁荣,而且形成了丰台十八村的养花业基地。
  北京的花卉主要是满足宫廷御用以及王公贵族点缀庭院的需要。宫廷用花以黄花、红花为主,黄花谐音皇字。所以历来腊梅、迎春、梅花、红碧桃、一品红等花成为花卉中的主要品种。牡丹、芍药更是大富大贵的象征。所以丰台芍药成为明清两代北京花事的特征。因为皇帝要显示“神权”,一年四季的花都要听命于他而开放,于是花农又用火熏烤,让花卉随着人的意志而开放,这又是丰台“唐花”艺术发达的原因,盆景也是这样。供应王公贵族用的盆景,主要取材于枣、苹果、柿子、佛手等果树。苹果谐音“平平安安”,柿子谐音“四时如意”,都是为了图吉利。西太后掌权时,每年要用高价买走大量佛手盆景。这种迎奉宫廷的特点就形成了北京盆景的局限性,使得北京的盆景艺术在选材、布局、艺术构思等方面都逊于其他省市。
  北京的果树盆景,不但姿势好看,而且果实盈盈,玲珑可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