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我的第一次“现场”
作者:陈晓阳
第一次的现场搜救是在东汽中学,5月14日凌晨3点,我和汪茜医生一组,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是救援队第一批女队员。从营地到现场,经过了一个堆满了尸体的广场,这都是在地震中遇难的学生,需要他们的家长来认领。夜已深,路很黑,我们两人借着微弱的手电筒的光亮,小心地行走在漆黑寂静的没有一丝生气、甚至有些恐怖的东汽家属院的宿舍区,这是从营地到现场的必经之路。我们多少有些紧张,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拉在一起。还好,路程不算遥远,拐过了两个弯,我们看到了搜救现场的灯光。迎着灯光,我们很快进入了搜救现场。
现场正在营救一个女孩,是一名东汽中学高中学生。当时,她的神志是清醒的,腰部以下被楼板死死地压住。我们接班的时候,压在她身上的楼板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为了保证她的安全和后续治疗的顺利,要在解压前也就是把她身上最后的预制板搬走之前给她建立静脉通路。我准备好静脉输液的物品,爬过一堆废墟,来到女孩的跟前。听到她的嘴里一直在喊:‘李哥,李哥,李哥他死了,快把他抬出去’。我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浑身打了一个冷颤。当时,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名正在被营救的女孩和摇摇欲坠的楼板上面,没有注意到她周围。那个被她称作李哥的男孩,离她有半米远,上半身和下半身对折在一起被压在了楼板的下面,头歪在一边,脸还对着女孩,全身上下都覆盖了一层灰砾,在远处不仔细看还真是不容易发现。我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面对地震中遇难者的遗体,有点头皮发麻、一过性的眩晕。给女孩扎针的时候手还有点哆嗦,那个男孩的脸就在我的耳朵边。还好,一针就扎进去了,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强作镇定地安慰着女孩,脑袋里还在闪现着身边这个逝去的男孩的样子,挥之不去。从废墟上下来后,我把我的感觉告诉了汪茜医生,她告诉我,她已经习惯性地选择把那些尸体“自动删除”了,或者可以称为“选择性视觉屏蔽”。
终于,那个女孩在被发现的五小时后被救了出来,又一条生命得救了,又一个家庭团圆了。和接班的队员交接好物品和工作后,我和汪茜医生下班了。夜,依然是那么黑,我们走了一半,手电筒的光已经弱得不能辨认路线,于是,我们又返回现场,寻求搜救队员的帮助,还好,他们正好也在交接班,于是我们随着换班休息的队员顺利返回了我们的营地。
回到我们的“房车”,劳累了一天的其他队员正东倒西歪地坐靠在卡车两侧,相互依偎地酣睡着,我们轻手轻脚地找到可以坐的地方,靠着背囊,准备在天亮之前小憩一会儿,但脑海里还一直回想起现场的情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愿所有的幸存者远离灾难的阴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