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鸟巢、水立方: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晶等

作者:汪 涌 师 同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外方主设计师、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特别终身会员约翰·贝尔蒙7月初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以“鸟巢”和“水立方”为代表的造型别致、具有世界级技术难度的北京奥运场馆,充满生机。这些独特的建筑将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神韵。
  约翰·贝尔蒙对“水立方”的赞美溢于言表:“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铸就的这座蓝色建筑,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他说,设计团队的中方和外方的设计师们在设计理念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总会出现激烈的碰撞。这让为期四个半月的总体设计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中国设计师倾向于含蓄、平静地表达美感,而澳大利亚的设计师则主张张扬、奔放、有冲击力的审美取向。“中外设计师要说服对方并不容易,这是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但更是一个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过程。”
  约翰·贝尔蒙说,中国人讲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中国主导性的四合院就是方方正正的建筑,乃至北京整个城市设计都是方方正正的概念。就是这种“天圆地方”的思想催生了“水立方”的方形外观。中方设计师在这个团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设计中考虑到“水立方”是水上运动的赛场,因此希望能使人联想到灵动轻盈的气泡,“水立方”气泡形状的水蓝色立方体设计思路就这样形成了。
  “水立方”与圆形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与“鸟巢”的兴奋、激动、力量感、阳刚气息不同的是,“水立方”宁静、祥和、带着迷人的感情色彩。水的内敛、诗意和火的放射与震撼,使它们形成了地与天,可变的情绪与强烈的性格之间的对话。“阴阳结合、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约翰·贝尔蒙如是说。
  古老的北京,以大规模的泛奥运概念建筑为新坐标,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北京科技奥运:建筑像大树一样可自身采集能源
  赖海隆
  
  “未来的建筑将会像大树一样,尽可能通过自身采集的能源,满足楼内住户的日常需求。”国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亚柯表述了一番生动的畅想。
  这种如同科幻小说里的建筑,在落成的北京大学体育馆成为现实。北大体育馆主比赛场馆在大面积屋排水问题上选择了虹吸系统进行屋面排水。虹吸系统收集的雨水经渗流井和盲沟向地下回灌,另外,场馆室外硬质铺装区域采用了透水砖,地面雨水经渗透性地面和绿地就地回渗。通过这两种形式,体育馆平均每年补充地下水大约有4500立方米。
  奥运村生活热水供应百分之百采用太阳能,其规模和技术先进性居世界领先水平。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将为1.6万多名运动员每人每天提供50升洗浴热水。这是奥运会历史上乃至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同时,利用太阳能可为90%的奥运场馆草坪灯、路灯提供照明。奥运村采用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提供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国家体育场设置了100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此外,奥运场馆照明采用了绿色环保的新一代半导体照明,可为国家游泳中心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标志性建筑和区域节约景观照明能源70%,照明灯具使用寿命延长数十倍。
  能源、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北京环境的重大问题。也是北京奥运场馆首先解决的问题。本着节约水的理念,北京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里建成了一批奇怪的厕所——便池里面一堆泡沫,却没有冲水开关。原来,这是泡沫型环保厕所,尿液很快就被泡沫处理,不用;中水。除了有不用冲水的厕所,北京奥运场馆中还有不用电力的体育馆。北京科技大学新建的学校体育馆就是这样的一座不用电力的体育馆。这座体育馆的光导照明系统从黎明到黄昏,哪怕是雨天和阴天,光导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依然很充足,每天至少可提供十小时的自然光照明,从而打破了场馆室内必须依靠电力照明的传统观念。
  据知,在奥运会上采用的各种能源新技术,也大都有望在普通民宅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