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初秋之时“设四防”等

作者:陈维冲等




  初秋之时“设四防”  陈维冲
  
  按照节气,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下降。人们在衣食起居方面要多加注意,以未雨绸缪。
  防秋燥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煤,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中医认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煤症”。据了解,秋燥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
  因此,为防燥邪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比如芝麻、梨、藕、香蕉、苹果、银耳、百合、柿子、橄榄以及鸭肉、猪肺、龟、鳖、蜂蜜、蔬菜等以润燥养肺,凡辛热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克、菊花15克,煎水代茶饮用。
  防支气管哮喘 秋天气候多变,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支气管哮喘容易反复发作。另外,秋季空气中过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另外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要改善居室环境,空气要流通新鲜,没有烟尘污染。
  防鼻炎 在夏秋季节转换之时,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加大,身体处于夏亏状态又有过敏体质的人,对这种明显的改变一时便难以适应。
  一到秋天,不少人便频频打喷嚏直打得头疼、胸疼、肚子疼……这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难言之苦。此时应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消除此主要诱因,再注意饮食清淡及尽量远离过敏源。
  防肤损 秋季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会因缺水会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洗浴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鲥鱼、白鸭肉、花生、梨、红枣、莲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银耳、梨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美化容貌。
  
  耐寒锻炼始于初秋  张肖肖
  
  人们追求“温饱生活”时习惯把“温”放在“民以食为天”的“饱”之前。确实,多数人视“冷”为一种威胁。冷给人们带来不利,但也带来好处。你只要善于利用它,便会给你带来健康、愉快、长寿。例如,如今冬泳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吃得香,睡得好,疾病少,精力充沛,精神焕发。习惯冬天用凉水洗脸、洗脚、擦身、洗澡者,很少感冒,不易生病。低温地带的人比温热地带的人寿命长。这些都说明,“低温延寿”之说是有根据的。
  那么,秋冬交替之际,何以疾病多发,死亡率增高呢?这恐怕就是人们过惯了“温饱”生活,冷适应本能下降的缘故。
  对寒冷的适应,医学上称为“低温习服”或“冷习服”。指在低温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使人对低温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即对低温耐力的提高,对低温生理反应的减轻。任何物体对温度的变化都会产生热胀冷缩。^体也是一样,皮肤黏膜受到冷刺激首先表现为血管收缩。鼻腔黏膜是呼吸道的门户,此处的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新陈代谢率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便会乘虚而入,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感冒又引起一些并发症,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心、脑血管的收缩更是如此,轻者头痛、头晕,重者脑血管破裂、堵塞,发生脑溢血和脑血栓,且心绞痛发作频繁,乃至心梗。在这里,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同样适用。在气候多变的秋天,人们对冷一般都以加衣盖被来御寒,但这是被动的、身外的。积极主动的办法是:初秋尽早地进行耐寒或冷适应锻炼,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以便在秋冬寒冷季节,战胜寒冷,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