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国庆趣赏灯笼谜
作者:林长华
灯笼可说是我国的传统灯饰,它在民俗、交通、生活、美饰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起码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出现灯笼,最早灯笼的骨架是用竹条围成的,外敷灯纸或薄绸,灯壁上或写字或绘画,平时照明,节庆悬挂。现代照明条件改善,逢年过节,喜事庆典,无论是团体还是居家,都喜欢悬挂灯笼这一吉祥饰物,大街小巷构成光彩炫目的灯笼海洋。
我国宋代以来,每逢节庆,文人们习惯将谜语粘附灯上,达到灯与谜的完美结合,故有“灯谜”之称。文人墨士偏爱灯笼,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灯笼谜,至今脍炙人口。清代小说家尹湛纳希所著的《一层楼》中,就有一道拟人化手法制作的灯笼谜:“葛根喇嘛房中居,维那侍者陈幂帷。纵有沙弥当门立,善男信女争来归。”民间流传“江南四才子”猜谜的逸闻,主要内容也是灯笼谜:有一次,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士祯相聚唐伯虎府第吟诗作画,天黑时各自家仆提着灯笼来接,四才子兴犹未尽,就以灯笼命题创作起谜语来。文思敏捷的文征明先声夺人:“竹将军筑城自卫,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背。”显然,这是那几种灯笼常用的制作材料经隐喻巧构的。久病初愈的祝枝山对中药颇知—二,他的诗谜犹如一剂药方:“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下(夏),生地车前仗此翁。”娶秋香不久的唐伯虎,竞结合起他混迹奴婢中拣来的情歌俚语,编了这样的谜面:“口抹胭脂一点红,任尔万里到西东;竹丝皮纸纵然密,也怕旁人一口风。”别看徐士祯出诗谜最晚,他脱口而出的正是最含蓄的:“墙里开花墙外红,心想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一场欢喜一场空。”
饶有趣味的灯笼谜应属谜界人士用中药名和方剂名独运匠心制作的,这类灯笼谜“药味”、谜味俱浓。传说华佗收徒弟时就用谜语面试:“有一道用七味中药名制的物谜,谁猜中就收下为徒。”说罢在纸上写下:“枳壳防风藏红花,熟地不用它半夏(下),生地当用在车前,夜晚赶路眼不瞎。”有个思路敏捷的少年举起他随带的灯笼,华佗连连点头称是。民间还流传道仿大夫口吻的灯笼谜,配制得浑然天成:“面色白兼红,心中热直冲。断来是火症,看去还朦胧。宜取竹茹用,故纸复防风。生地不能少,熟地无也通。”此谜要不是作者对中医药理病理颇为熟识,恐怕难以制出这等佳作的。
用药方配伍的灯笼谜不乏佳作。上世纪80年代,有一年国庆节,我家乡举办“国庆灯谜会”,悬射难度颇大的“灯猜头”(主谜):“病名:火攻心。处方:淡竹、柴胡、故纸、防风、灯心,熟地可用可不用,生地不可不用。”此谜巧妙运用退热泻火的中药名处方,把灯笼的材料和用途恰到好处表现出来,要不是标明谜目,简直看不出这是一道谜语。你看“火攻心”指的是蜡烛,前四味中药隐指灯笼材料。后两味中药更是运用巧妙,“熟地可用可不用”隐指熟悉路线的人可以不带灯笼:“生地不可不用”则暗示陌路人一定要带上它。此谜一经猜出,令人击掌赞妙!笔者还听说过流传民间的一道灯笼谜,也是用中药结合病因巧妙配制的:“远视瓜萎桔梗,近视防风故纸。生地须用它,熟地总不需。欲问病因如何,只因心中一点火。”乍看谜面,令人搔首费猜,但只要找到“谜眼”(突破口)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现代,谜人仍喜欢以灯笼为谜材巧构谜语。节日前夕与几位谜友海侃,竟聊出两道灯笼谜也很有趣,其一:“圆圆方方它都有,生来上下两个口。身材模样像酒坛,夜间走来日不走。”其二:“外面是纸糊墙壁,里面是竹搭篱笆。屋内睡个小娃娃,头上戴朵大红花。”
谜语有趣,用灯笼为题材的谜语以其浑然天成更令人喜闻乐见,着实为国庆长假的人们休闲生活增添了一道趣味盎然的精神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