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古代先贤对七日节律的认识

作者:佚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有一个医生,看肠伤寒特别有名,那个时候北京肠伤寒流行。肠伤寒是伤寒杆菌感染以后导致的一种传染病,这种病的特点是第一个星期热度一天比一天升高,第一天也许是37度,第二天就是37.5度,第三天成了38度,第四天38.5度,第五天可能是39度,第六天可能是39.5度,第七天成了40度。这叫“阶梯热”,这是第一个星期。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持续处于高热的状态,40度左右,甚至昼夜体温差不超过0.5度。有的人第三周结束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就有可能导致死亡,那个时候肠伤寒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得了这种病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对这种病都非常担心,于是纷纷来找这个医生看。医生摸摸脉,问问病史,看看病情,就告诉病人:“你一天吃我一剂药,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忌口,只许吃煮得稀烂的粥,不许吃任何含纤维素的东西,鸡鸭鱼肉蛋一概不许吃,只能吃点小量的、剁成碎末的咸菜,再喝点粥。你要按照我这个方法去治疗,你将会在几月几日退烧。”
  当时的人们都很吃惊,这个病弄不好是要死人的,这个大夫这样胸有成竹地告诉病人几月几是退烧,于是家属和病人就盼着这天到来。结果在这一天,或者差一两天,病人就好了。经过这个医生的治疗,没有出现一个死亡病例。这个医生是谁呢?就是我们解放初期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那么汪老为什么能够这样准确地预测这个病人会在哪天好呢?他就是得益于张仲景的关于七日节律的认识。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他说一个外感病,通俗地说,感冒,头疼,发烧,怕冷,没有汗,甚至有点轻度的咳嗽、喘,如果你没有去治疗,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到第七天的时候它自己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张仲景对一个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几天可以好,进行了预测,而且他还可以知道,这个病是在哪一天的什么时辰会好。张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样一个病,到第七天要好的时候,哪个时间段能好,容易好呢?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就是中午前后这段时间,正是汗出热退的最有利的时机。
  在张仲景的著作里,不仅谈到了外感病的七日节律,也谈到了外感病的十四日节律,如果十四天没有好,那可能就要二十一天才能好。这是不是又有点神了?
  节律就是有节奏的时间规律,例如患了感冒,即使不治疗,一般七天也可自行痊愈。如果病程延长,痊愈之时或许是七天的倍数,要么是十四天,要么是二十一天。这就是“七日节律”。但继发感染,发生了合并症、并发症,就不在此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