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

中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作者:王九一 石瑞舫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为了体现“未老先养,既老防衰”的中医学养生保健思想,弄清楚中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由盛转衰形气渐虚
  
  中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是“脏腑由盛转衰,形气渐虚”。中年时机体发展到鼎盛时期,脏腑完实,阴阳隆盛,气血充足,同时也是人体衰老的开始;而老年是由成熟转向衰老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这期间,脏腑由完实转为不足,形气逐渐虚少,阴阳不足或失衡。虽然中老年时期是由盛转衰的生理阶段,但若做到防老抗衰,就能够延缓衰老的速度和使趋于衰老的人体保持相对的平衡,从而平稳地度过中老年阶段。
  一般来说,中年是人生的鼎盛时期,其表现为精力充沛,生机勃勃,肌肉丰满强劲,脏腑组织功能协调和反应敏捷,工作效率和对周围环境的忍耐性和适应能力均处于最佳时期。但是,如果青少年以前的健康状况不佳,生理发育不健全,加之社会、家庭及个人工作的负担繁重等,在没有条件保健养生的情况下,可使人体早衰老化,甚至人到中年就因恶疾缠身而夭亡。由此可以说,中年期是机体的重要调整阶段,调整劳损的不健康的脏腑组织功能,以最佳的生活方式进行养生,是顺利进入老年期的基本保证。中医学认为,中年期的合理养生较老年期保健更为重要。
  由中年转入老年期是生理上的老化阶段,各脏腑组织器官渐渐萎弱,气血亏少,功能减退,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等均渐失气血的濡养,而出现枯萎的表现。如“目得血而能视”,精血亏少则“目眇眇物无所见”;又如手足得血而能握能行,精血亏少则功能不足,抓握和行走无力;还有,由于精血亏虚使生殖功能减退等等。《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精血亏少和生命活动的功能减弱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方面不能出现偏盛偏衰的情况,不论哪一方过盛或不足都会导致中老年人的阴阳处于失衡状态,反使身体早衰。如食物摄入过量,可使脾胃功能减退,水谷运化不力;若肾气不足,精血亏少,也可使萎弱的脏腑失去濡养,加速衰老的到来。因此,脏腑萎弱与气血亏少,是在人体阴阳气血处于相对平衡情况下正常的老化,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的相对减退并非衰老,而是自然的老化,如能顺利地度过老年期,则可享受天年。
  
  发病容易衰老亦快
  
  中年以后,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出现了阴阳、气血及脏腑、形体的老化与不足,致使抗病能力较差,加之将息失宜,调理不当,起居不慎,寒暑失避,易受外邪侵袭,而引起疾病。病后又因邪正交争,消耗正气,使阴阳气血失调,故加速了衰老的过程。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老年人因为重病后出现神志痴呆,饮食减少,或动作明显迟缓等症状,因此说得病容易,病后衰老亦快。养生就是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以适应中老年生活的需要和老化的自然规律,避免疾病发生。
  
  肝肾亏损经脉瘀阻
  
  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中老年人脏腑逐渐萎弱,气血亏少,首先表现在肝肾精血的亏损,因而出现脑、耳、目及肢体功能的减退,毛发脱落及皮肤皱褶等,由于肝血及肾精的亏损,易致阴阳失衡,阴虚阳亢风动的病机变化,导致中风等病。肝肾亏损,脑髓失养,肝风上扰可直接出现脑窍功能不足的症状。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加上饮食不节,烟酒刺激,使痰浊蕴结阻络,若兼阴虚火旺的体质,易致痰火挟风阻滞经脉气血,多发风中经络之病。因此,中老年人生活保健及临床治疗的重要方面即是补益肝肾,填精益髓,调理脾胃,疏通经脉。
  
  脾胃虚弱不宜重补
  
  中老年人肝肾亏虚及经脉阻滞非一朝一夕之变化。多是由于劳伤过度,五志过极,失调失治而引起,但通过保健大多能避免发生。若病机已成,病证已至,或积劳成疾,除去“中风”、“心痛”等突发情况需要急救外,一般中老年病均宜采取“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调节,可逐步恢复。并注意有没有伴随“脾虚不行药、不运水谷”和“胃弱不纳药、不纳饮食”的病机变化,如果有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首先应该予以平和之药或保健饮食,以健运脾胃,否则即使专意补益也是劳而无功,反致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