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5期
嗜酒诗人悔恨迟
作者:雷克昌
东晋诗人陶渊明,平生淡薄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借酒浇愁,逢饮一醉方休。他的五个儿子智力都十分低下,遂愤笔书《责子》诗以痛责之。“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当年自是不知酗酒伤及后代。不然,他也不致在哀叹声中,还要“且进杯中物”了。直到晚年,他才悔恨地发现:“后代之鲁钝,盖缘杯中之物之贻害。”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是因为酗酒使视力损伤。从许多诗篇中,都可看出他对之无可奈何的情绪。如他的《眼病二首》。其一:“散乱空笼千片雪,蒙中物上一重纱。纵途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也看花。眼暗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散官”。其二:“早来眼暗少心情,占尽黄连尚未平。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
酗酒还损伤了他的肝脏,迫使他不能外出春游。他在《刘郎中曲江春望》一诗中写道:“芳境多游客,衰翁独在家。肝伤防饮酒,眼痛忌看花。”
酗酒给白氏所带来的病痛,非药石所能奏效,又依靠炼丹药也无济于事。一气之下写了《烧药不成命酒独醉》这首诗:“白发逢秋短,丹砂见火空。不能留姹宅,争免做衰翁。赖有杯中绿,能为面上红。少年心不远,只在半酣中”。到老他才体会到饮酒只在半酣中,就须适可而止,确是痛定思痛之言。
陶渊明、白居易等人到了晚年,才思悔改,虽云悔之晚矣,却较之终生不思省悟之徒,毕竟是略胜一筹了。这类诗人,不乏其人,西晋时的刘伶自是一例。据传,有次刘伶又向妻子要酒喝,妻子哭着对他说:你饮酒太过,对身体有害啊!我劝你戒酒吧。刘伶说:好啊!我酒瘾太大,自己控制不了。请夫人设香案酒肉,让我乞求鬼神帮助戒酒好吗?妻子高兴极了,按照丈夫的旨意,设了香案,再供奉上等酒肉,让丈夫发誓。刘伶于是跑前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便饮酒进肉,须臾大醉。气得妻子捶胸顿足,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