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你了解焦虑吗

作者:江 南




  何谓焦虑
  
  焦虑这个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并频繁的使用,它成了当今时代人类普遍心态的代名词。我觉得它准确地描述了人们预感到某种压力和威胁又无法摆脱掉的心理紧张和不安,所以,谈论焦虑这个问题不仅具有个体心理学、临床精神病理学的意义,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心理学把焦虑定义为对威胁的预感,而且这种威胁之大使得人们无力应付。焦虑是一种心理上的紧张,人们容易将其与恐惧等同起来。虽然焦虑的核心情绪仍是恐惧,但它与恐惧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种无指向、无目标、无对象的一种恐惧,你害怕不安,但你不知害怕和不安什么;而恐惧则有所指。因此,焦虑是一种更特殊、更折磨人的恐惧状态,它没目标没指向,所以也就无法摆脱。焦虑不仅没有“出口”,还易导致你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当中,且常伴随较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另外,焦虑总是一种有意识的体验,你可以不知道焦虑的原因,但你总是清楚地意识到你的焦虑,你意识着它,体验着它,感觉着它,你试图全力反抗着这种似乎要崩溃、垮掉的状态,但你的反抗没有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你自己。所以,反抗常常也无济于事,你会对自己如此容易地陷入这种不能自拔的状态感到愤怒,你竭力想战胜它、摆脱它,但却总是失败。
  
  焦虑的表现
  
  我觉得焦虑所包含的情绪是复合的,它似乎是一种痛苦、愤怒、羞愧、内疚、恐惧、挫败感、无助感等等的混合物。
  是这样,焦虑是所有神经症的核心症状,而且它最终可能转化为抑郁、绝望、疑病和狂怒等。比如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病等,患者常常被强烈的焦虑支配着,寝食难安,惴惴不安,莫名其妙地恐惧,无端地担心那些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他们的恐惧与实际对象的威胁是不成比例的,他们担心的是想象当中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是发自内心的情绪体验,不是外界明确具体的目标。
  
  普通焦虑与病态焦虑
  
  既然焦虑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以致成为社会心态的突出特征,那么,谈谈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普通焦虑与临床心理学上的个体病态焦虑的区别吧。
  大部分人所感到的普通的焦虑情绪应该说是正常的,而且比起病态的焦虑来,程度也要轻得多。不过如果一个人总是经常地处于焦虑中,就有可能转化为病态的焦虑。正常的焦虑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程度不重的焦虑是对威胁和危险的预警,它提醒人们个人生活正面临着某种危机。大部分人的焦虑是比较轻微的,而且是暂时的,随着刺激的减轻、冲突的消失,焦虑也就随之消失了。但是,我们的时代似乎正使大部分人的这种短暂的焦虑变成愈发频繁。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增多,从个人最隐秘的私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经济的变革,无不充塞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矛盾,它激发了人们的焦虑。所以,也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正逐步地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病态的焦虑之中。
  回到病态的焦虑上来,我们看到,有一些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我们可以称这种人为具有焦虑素质的人,有的心理学家据此把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现实焦虑。所谓焦虑素质,是指一些人具有较明显的焦虑倾向,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而陷入病态的焦虑之中。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就好像一个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的人易患感冒一样地易于焦虑。
  是什么形成一个人的焦虑素质、焦虑倾向的呢?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儿童期所遭受的情感创伤是导致一个人焦虑素质的重要原因。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分离焦虑”这个概念。如果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动荡不安,过早的体验了与父母的分离和丧失,这种印痕就如阴影般地烙在了一个人的心中,以致在其成人以后,也特别容易诱发这种焦虑的体验。另外,父母对儿童的过分惩罚,也容易使人产生焦虑。过度的惩罚使儿童感到不安、恐惧、羞怯、缺乏牢固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到青春期以后难以形成稳固的自我同一性。总之,自信心的培养对其成人后能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和挑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一个人有了稳固的自信感,就能更少焦虑,而且不陷入病态的焦虑之中。
  
  缓解焦虑的办法
  
  有什么办法能更有效地解除焦虑呢?
  我们曾经说过,焦虑是对某种暗藏的威胁的反应。所以欲想摆脱焦虑,必须先搞清楚焦虑的来源。有时我们可能对此全然不知;而有时我们以为的威胁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威胁,真正的威胁可能隐藏得更深。如果能把焦虑转化为恐惧,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些主动权。因此分析焦虑的来源,把焦虑引向恐惧,就可以面对它,克服它。
  另外,通过身体的活动,放松肌肉的训练,冥想或进入一种深思状态都可以使焦虑感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