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品赏咏老诗
作者:李盛仙
人老了,好比日往西山落。有人喜欢唱“日落西山红霞好”,有人却喜欢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对后者,作家朱自清颇有微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诗人臧克家在年近八旬时写道:“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燃”(《臧克家诗选·序》)。叶剑英在晚年则吟出了无产者的浩然之气:“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郑板桥也是崇尚和欣赏“青山”精神:“老夫自任是青山,颇长春风竹与兰。君正虚心索心客,岩阿相借又何难!”
诸老之说,都闪现出了敢于说“不老”的光亮。
人老了,心未老,不服老,立志老有所为,是历代咏老诗的主调。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为人熟知。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句豪放,精神为之振奋。他又有“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之句。这对老年矢志者,是一个好启迪。李商隐有诗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读来令人欣欣,萌发向上的人生观。司马图的“老来不得登高盾,更甚残年惜岁华”,表达了不愿虚度余生的气概。
白居易有《早春》云:“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春销不得处,惟有鬓边霜。”领悟到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他才表示“不愁陌上春光尽,亦任庭前日影斜。面黑眼昏头发白,老应无可更增力。”年既老而不怕老,“老皆有死皆独我”(陆游),对老与死持顺乎自然的豁达态度。
宋朝诗人陆游吟咏:“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强调重视保持晚年的节操,不容有一念之差。杨万里在《清虚子此君轩赋》中云:“愿坚晚节于岁寒”,是何等的重视暮年的晚节。这些咏老的诗句,读来令人起敬,给人以启迪。
此外,如北宋梅尧臣《东溪》诗:“野凫傍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韩琦的《九日水阁》诗:“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清代顾炎武的《酬傅处士》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周振彩的《老将》诗:“老马蹑云偏伏枥,苍鹰羁镟欲飞腾。请看猿臂终强健,射虎南山气尚雄”;当代大诗人臧克家的《老牛》诗:“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等,都是掷地有声的诗句,表现了一种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精神,十分可贵。
从朝阳到夕阳,从早晨到黄昏,从少年到老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正如春兰秋菊各有其芳一样,朝阳有朝阳的灿烂,夕阳有夕阳的从容。就像叶帅、朱自清先生、臧克家先生一样,将夕阳的余热发挥出来,照样能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