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功能性低热如何诊治

作者:应明春




   有个20岁的女大学生,近年来经常有低热(375℃左右),但无明显的不适感觉。曾多次到医院就诊,作过许多化验和仪器检查,均未发现什么毛病。医生说可能是功能性低热。她问,什么是功能性低热?如何诊治?
  功能性低热是针对器质性发热而言的。器质性发热热度可高可低,主要由感染(细菌或病毒)、结缔组织疾病或肿瘤等引起,常伴有相应的症状,需积极治疗,否则可发生不良后果。功能性低热(又称特发性低热、神经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和习惯性低热等)则由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易发生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多见,可持续数年,无其他症状,无不良后果。
  诊断功能性低热要慎重,应在排除器质性发热的前提下作出结论。功能性低热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经详细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各种仪器)和1~2年的观察,未找到病因。②身体一般状况良好,可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③抗感染、抗风湿、抗结核试验治疗均无效。④低热相对有规律性或有季节性,一定时间出现,一定时间消退。⑤可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如心慌、多梦、失眠,易激动等症状。
  确定是否有低热,首先应知道体温的正常值。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即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某些生理性波动。人体内部的温度稍高于体表的温度。因此在不同部位测温时可有不同的正常值。①直肠测温的正常值:一般为369~379℃。因直肠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故温度较稳定。在此处测得的温度最能反映体温的真实情况。缺点是测温不够方便。②口腔测温的正常值:一般为366~376℃。口腔温度可略受外界环境影响,测温前如刚饮过热水、吃过热食,或口腔有炎症,测得的温度则不准确。优点是测温较方便。③腋下测温的正常值:一般为362~372℃。腋下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最大,不如直肠或口腔准确。优点是测温比直肠和口腔均简便,故多数医生仍喜欢采用。需要指出的是,如腋下测得的温度值得怀疑时,要立即用口腔或直肠测温法对照核实,以明确是否真正发热。
  有些健康人的体温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低于或高于正常值,也属正常现象。造成体温生理性波动的因素有:①清晨体温较低,傍晚体温较高。这是因为清晨基础代谢处于低水平;傍晚因工作、学习、劳动、进食和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基础代谢较旺盛(如系夜间工作者,体温的波动则与以上规律相反)。②突然进入高温环境(如高温作业区或热水浴)、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紧张时,体温也可有暂时性增高。③饱食后,特别是大量进食高热量食物后,体温可有一时增高现象。④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代谢率较高,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差,故体温较成人偏高,腋下正常体温为365~375℃。老年人则与儿童相反,体温有下降趋势,多在正常值的低限,甚至在低限以下。⑤处于饥饿状态,或进食低热量食物,或冬季着衣太少,或体质衰退、虚弱时,体温常偏低。⑥女性体温一般较男性为低。月经前期或妊娠早期体温可持续性轻度升高,而在月经期则体温较平时低。⑦夏天如着衣太多,散热不良,体温可有轻度升高。上述因素引起的体温波动,在临床上并无特殊意义,由此引起的体温升高也并非功能性低热。怀疑是病理性发热时,应排除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鉴别功能性低热与器质性发热,可作以下试验:①饮热水试验:试验前先测体温,然后在2~3分钟内饮入约70℃的热水200~300毫升,再每隔5分钟测体温1次,连测4次,与饮水前的体温对照比较。正常人饮水5分钟后温度上升01~02℃,并在10~15分钟内恢复原来体温或降至原来体温以下。功能性低热者则可升高03~04℃,或虽升高01~02℃,但在10~15分钟内不能恢复原来体温,即升高的温度持续时间延长。②活动试验:第一天让病人卧床休息,测体温作为对照。第二天让病人从事工作或体力活动,并每小时测1次体温,连测4次。如果休息时体温正常,活动后体温升高,或休息时升高,活动后反而正常,都可能是功能性低热。
   功能性低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①精神放松:此种发热无不良后果,故精神不要紧张。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不把低热放在心上,不要老是测体温,以免形成“疑病症”。②服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谷维素、异丙嗪、利血平、安定和柏子养心丸等。③试用小剂量解热剂:如阿司匹林等,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副作用。④中医中药: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各15克为基本方,根据辨证加减其他中药,每日1剂,连服数周。服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如无明显症状,也可不用药物治疗。可动态观察,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