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心病还须心药医

作者:张东宝




   我国的中医学虽没有“心理学”之名称,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学”内涵。《黄帝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情志变化不但是一种临床表现,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致病因素。而治疗心身疾病,亦是中医之所长。就心理疗法而言,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就已明确指出:“治病要先治神”。这里所谓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就是说要治病要先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包括通过精神意识状态的调节使疾病向愈,如《黄帝内经》中所云:“悲胜恐,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心病还须心药医”,这是自古以来都被人们所沿用的治病方法,常收意外之效。今举例介绍如下。
  1.三国时,有一郡守,久病为瘀。名医华佗为其诊断后,认为可用激其发怒之法治之。于是乎,华佗收其重礼后不仅不为其治病,反而留下书信一封辱骂郡守,一向骄横的郡守不禁勃然大怒。这一怒,气向上行,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血畅通,瘀血随之吐出,病也就好了。
  2.金元时,名医张子和是一位心理疗法的大师。有一次,项关令的妻子得了一种怪病,肚子饥饿,却不吃东西,而且发怒骂人,呼天喊地,搞得家中很不安宁。虽然吃了很多药,却无济于事。后经张子和诊断,认为此病非药物所能奏效。于是找来二个娼妓,令她俩涂脂抹粉,装扮成小丑,妞妮作态,滑稽有趣。病妇看了不住地发笑,她一高兴,病也就减轻了。张子和又叫两位食欲好的女子,在病妇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边吃边引诱说:“真好吃,真鲜美!”病妇听了忍不住道:“让我也尝一点!”这样,病妇也就跟着吃了起来。张子和用喜治怒,效果立竿见影。
  3.有个世代务农的书生名叫李先达,由于读书刻苦,考取了秀才。于是乎,全家高兴,其父更是欢喜异常。第二年,李又考上了进士,李父乐得连嘴都合不拢了。又过一年,皇上点名李先达赴京荣升。李父闻知,每日发笑,喜极生悲地成了顽固性的笑病,日夜不停地笑个无休无止。李先达获悉父亲得了怪病很是忧愁,便向赵医官请教。经赵医官指点后,随即命家人给其父报信:“李先达病故!”其父一听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当即悲伤得又哭又嚎,连哭十日,笑病反倒哭好了。恰好此时,又接到李先达叫人带来的口信:“李先达经赵大夫抢救,已起死回生了”。其父听了停止痛哭,笑病也未再复发。
  4.明代有一女子打呵欠时,两手上举之后就再也放不下来。对此怪病,众医一筹莫展。名医张凯先叫女病人的母亲在内室脱去其衣裤,尔后扬言要进屋为其针灸治疗,女病人既惊又羞,不自觉地用手遮护下身,急而生变,举动灵活了。
  5.唐代有一妇人误食一只小虫,常怀疑虫子在肚子里而致病。名医吴元桢诊治时问清了病因,便暗中吩咐一侍女说:“我给你家夫人药物探吐,你用盂盆接着,当夫人呕吐时,你就说有一个小虫子被吐出来飞跑了”。侍女依计而行,妇人的病也好了。
  6.有一病人突然不能说话,看病吃药,均不见效。有一老中医声称:治此病老夫自有妙法。但必须把家中的门窗紧闭,拉上厚厚的布帘子,使室内暗得伸手不见五指。家人按照要求布置好后,老中医郑重其事地对病人说,只要你听我的话,顷刻间就可以使你开口说话。病人点头表示一定听话。老中医带领病人在室内来回走动,叫病人时刻注意自己的咽喉,走一步吞下一口唾液。连走几圈后,老中医突然问道:“能说话了吗?”病人高声回答:“还是说不出!”自此,怪病一下就治好了。
  7.据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情绪乐观者,不但可以减少患病的可能,还可以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并延长寿命。在对德国患有艾滋病的一些男性病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乐观派患者的寿命比悲观者的寿命平均要长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