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期

快乐在哪里?

作者:柏正宏




  古语: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嫉妒);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无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快乐究竟在哪里呢?
  快乐就在那条最浅的底线上。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一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不再光脚去上学。但当他冲到第一名时,却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得到的是更丰盛的奖品,但那不是他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有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作家史铁生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想到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这就说明了,快乐作为一种感受,全在于你画出的那条底线。有人在滚滚红尘中,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快乐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
  快乐就在那面对现实时。你的经历、机遇以及文化水准并不与别人相同,这就决定了你与别人在工作岗位、性质、回报上的不同。你在任何年龄段都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无疑,这会大大有助于事业的成功。然而,既然纷纭生活的形成全在于“人与人不同”,那么你就必须承认和正视现实,某种程度上,这种现实是你所不能改变的。生活毕竟是平常甚或是琐碎的,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她是一篇篇朴素的随笔。圣贤也好,凡人也好,一样免不了要面对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困扰。见异思迁、好高骛远、贪而无厌、企求熊掌与鱼兼得都是不可取的。有人说过“别人骑马我骑驴,初始思量我不好;待我回头看一看,后面还有挑脚汉”。只有承认现实了,你便无非份之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便不会机关算尽,巧取豪夺。“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这就是快乐的根源。
  快乐就在那美好的境界里。快乐者的心境是平静、安详、达观和超脱的。爱因斯坦曾经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为书签,结果丢了那本书。对此事。他只是一笑了之。如果换了葛朗台先生,肯定要捶胸顿足,后悔得要死。佛家曾言:“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快乐。”这就诫示我们,不要被物欲所束缚和困惑。当你役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你就会将悦乐深深扎根在你的心中。快乐者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他们眼里,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更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无庸人自扰。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也能像他们一样,“退后一步自然宽”,“一笑解千愁”,那么你还会有什么不解的苦恼呢?
  快乐就在那科学的人生态度中。有人说,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过程。要经营就要讲运算,人生离不开加减乘除。有人努力地实践着人生“加法”,却忽略了人生“减法”。他们不知道用减法减去人生的过重负荷,致使如车的人生严重超载,极大地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同样,他们也没有学会人生的“除法”。有人列出一个快乐公式,快乐程度=目标实现值/目标期望值。当目标实现值固定时,作为分母的目标期望值越高,其快乐的程度就越低。科学地经营好你的人生,你就会是一个永远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