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杨式褚架太极拳渊源
作者:吴 澹 彭长桥
杨露禅所教的三个儿子也了得。长子名,字凤侯;次子名钰,字班侯,性刚好斗,亦有杨无敌之称;三子名鉴,字健侯(亦曰镜湖),皆获盛名。镜湖先生有子三人,长曰兆熊,字祥(人称少侯),仲名兆元(早亡),叔名兆清,字澄甫。班侯子一曰兆鹏,务农于乡里。当露禅先生教习时,得其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曰: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精、骨、皮之分。
杨家太极拳为了适应一般普通练拳人的需要,杨氏逐渐删改太极拳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后经第三子健侯修改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一再修改定型,遂修订为杨式大架子,即现代最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7年前后,杨澄甫南下到南京、上海、镇江、苏州、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习其拳式,遂流行于全国各地大城市。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锻炼时,应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动作舒展大方,雍容儒雅,气度华贵,造型美观。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按学拳者不同年龄、体力等条件选练。拳术专著有《太极拳运动》(1957年出版),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简称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1963年出版),简称八十五式《太极拳术》(1983年出版),对杨式太极拳作了深入阐发。
笔者老师褚桂亭先生(1892—1977)于1928年在杭州由李景林将军推荐向杨澄浦学习杨家世传大架太极拳。褚师是带艺学拳的,褚师本来就造就一身好功夫,他20岁之前形意拳功夫已经成功,又学过铁布衫和金刚指、点穴等艺,后遇李景林,学成武当剑,李非要他学太极拳,说你(指褚)身上就缺少太极功夫,如将太极软功学到手,则他日未可限量也。褚师不乐意学太极,要先试一试,领教杨的太极应用。择一天,杨请李晚餐,褚旁坐陪客。李挑逗杨说,褚看不上太极拳,能否实用,命褚与杨到后花园一试身手。褚很高兴,遂与杨到后花园交手。不料杨连进窝心肘,数次两肘击中褚的乳根穴,如换其他人,当即有性命之虞,惟褚了得,以铁布衫哼了两声,没事又起来了。杨很吃惊,对李说,这个徒弟不好教。当即李要褚执弟子礼,褚遂向杨学了太极4年。尔后在杭州住了11年,任浙江武术馆太极门长职。
褚后来以教拳为业,在上海等地跟师兄弟们一道教太极拳。当时有陈微明(1882—1958)、田兆麟(1891—1959)、武汇川(1890—1936)、黄元秀(1884—1964)、郑曼青(1901—1975)、董英杰(1888—1961)、杨振铭(1910—1985)等八大名徒。郑曼青执笔帮杨师写成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董英杰执笔助杨师出版《太极拳使用法》。杨家太极拳鼎盛时期可算是30年代,在上海、杭州名徒最多,发展最广。褚桂亭先生半个世纪的教学中,其门徒万人以上,散布海内外各大城市。
褚师晚年在上海,正当太极拳学术百家争鸣时期。国家级太极专家,中国太极拳研究员顾留馨先生(1907—1990)称褚老师的太极拳式为杨式褚架传统太极拳,故我们许多门徒都称叫杨式褚架太极拳(不忘传统),以尊师祖。褚架太极拳的特点是舒展大方,刚柔内含,轻灵快速,变化多端,以静心,放松、舒服自然见长,能适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健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