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人间正气 笔底清标
作者:劳 勗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兴代(属杨州府,今属江苏省)人。他贫而好学,随父学诗,从陆震学填词,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这时他已43岁)。后在山东范具、潍县做了十二年知县,这使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也了解、体察了很多百姓的艰辛。更因为他心性侠义,体察民瘼,在任时因年岁饥荒而为民请赈,却违背上官旨意而被罢了官。据说,他离任时,百姓含泪夹道相送。此后,他便归故里不再出仕,并以鬻画为生。
书如其人,画亦如其人。郑板桥的书法,多欹侧横扁之状,亦间有高瘦之体,撇、捺处常重按转向,字的笔划,有时左低右高,或长或短,劲挺多姿,率性自然,全无做作而神完气足。他的书法掺融黄山谷、米芾等各家,并以隶书入行楷,独创“板桥体”。郑板桥的绘画,以兰、竹、石题材为主(据传,北京故宫藏有其梅花图一幅,暂未见第二幅)。正气在胸,清气满纸。他画竹,自谓“胸无成竹”,然不喜不怒,枝叶劲挺,毫无软弱形势,一气呵成,以不似之似画出它的虚心劲节。画兰,叶挺拔而腴润,繁而不乱,疏而不萎,秀而不娇,着花俯仰多姿。而其画石,每作峻挺之状,不取卧伏之态,若砥柱中流,常用斧劈皴法,坚质厚重,而极少装点苔痕,尽现风骨。可以说,他绘画的取材,运笔落墨,并以其笔墨形成的气,泠泠然透着自然的生气和天地的正气,这也便是他胸中吐出的浩然之气。
今次我们要着重欣赏的这幅《兰竹同根图》,两旁峭壁相对而立,一矮一高,俯师揖让,自相呼应。石壁以惯用的斧劈皴为之,寥寥数笔,稍作皴擦,坚利可感。石势逼仄,两峭壁间自成峡谷,而壁上兰影竹影摇曳生姿。竹影摇风,兰香吹谷,使峡谷成为幽谷。独坐静观,风生襟抱,空谷无人,花香盈室,满眼葱绿,云起岚生,令人心旷神怡。此处所画竹,只见竹叶,不见竹枝,且与兰叶相交换,是点出了“兰竹同根”之意。其上题诗为“兰竹芳馨不得闲,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开怀抱,莫谓分居彼此山”。这是他画赠“诞敷犬兄”的,实以兰竹相喻彼此关系。画上题诗位置恰在最佳处,题字波磷奇古,婉转而有飞动之势,气脉流通,心手双畅。常言板桥诗书画三绝,观此图,信不诬也。
画上题诗,直似画龙点睛,是真正文人画的本色。题诗可以点画题,寄托心性,直舒怀抱,而板桥之诗,屡有挚语别调,是真性情,也便是真正的诗。他题画竹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正是人间正气,笔底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