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从《论语》看孔子的卫生观
作者:郭新绵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治国之道,在医学落后的春秋乱世之际,一生处境坎坷,奔波劳碌。在当时人均寿命只有30余岁的情况下他却能度过73个春秋,这与他崇尚积极向上的医药保健养生实践分不开。在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采撷一鳞半爪似可窥见他养生之术的一斑。《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全书共有20篇。
在《论语》中关于医的方面,孔子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三方面应注意:青少年时代,身体发育尚未完好,不要过早结婚,以免耗伤精血;壮年时代,体魄健全,不要好胜喜斗,免得过于损伤气血;进入老年,气血衰减,不要贪得无厌,应怡情放怀。如《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孔子一生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远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善于养生得高寿的真实写照。
关于药的方面,孔子对于服药是很谨慎的。有一次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说,我对此药性不了解不敢试服。如他在《论语·乡党》中说:“丘未达,不敢尝。”现代人喜欢进补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殊不知乱补有害。须知“是药三分毒”,这种乱补是当年孔子所不提倡的。
孔子讲究科学饮食和饮食卫生,他老人家并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他反对暴食暴饮,免得损伤肠胃,饭要吃到恰到好处才有利于消化,如他在《论语·学而》中指出:“食而求饱”。在《论语·乡党》中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他认为粮食不嫌碾得细,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糟了,馊了,鱼不鲜了,肉坏了,不吃。孔子还认为饭菜颜色变了,不吃。饭菜的气味坏了,不吃。烹调不得法,或半生不熟不吃。不是相应季节生长的菜,不吃。割肉、切肉不合规矩的,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不使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不到神志昏乱就行。买来的酒,买来的干肉,不吃。如他在《论语·乡党》中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同时孔子主张吃完饭嚼一点生姜。《论语·乡党》说:“不撤姜食,不多食”。生姜味辛微温,能发表散寒,止吐发汗,食毕嚼些姜能避免胃寒呕吐,腹胀泄泻。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消化道粘膜,增加食欲,促进消化,这对老年人是有利的。可见孔子食毕嚼姜是一种良好的饮食健身之法。我国是栽培姜的最早国家之一,从《论语》的记载可见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人们已熟知姜的性能,并运用于生活和疾病的防治了。
孔子是非常重视饮食卫生的,他在《论语·乡党》中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是说,到公家去祭祀,分来的祭肉不过夜。所有的祭肉不出3天,存放过了3天,便不吃它了。
孔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是“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吃饭时不谈论问题,大声喧哗,否则会导致刺骨卡喉;欢笑可导致饭粒呛入气管。应集中精力吃饭,细嚼慢咽,品尝味道,便于消化吸收。这与孙思邈《千金要方·山林养生》之“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的意思相应。这种习惯今天看来,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睡觉时畅谈,过度思考问题,大脑就会很兴奋,导致失眠,应精神松弛,睡觉才能安稳、香甜;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
孔子还讲究衣着卫生。认为夏暑之日,穿着粗的或细的葛布花单衣,既凉快又透汗。又睡觉要有睡衣,《论语·乡党》中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居家穿的私服袄身褂要长,右边袖子则短些,“亵裘长,短方袂。”斋戒沐浴时,定要换上干净的麻布内衣,“斋,必有明衣,布”。可见孔子注意皮肤卫生,有讲究衣着保持皮肤洁净的良好习惯。
孔子对待居住的态度是:居住不要太舒适、安逸,免得人变懒,身体变坏,意志消沉,事业荒废,《论语·学而》中说:“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表明孔子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孔子反对怠情,认为怠惰能毁其身体,坏其心志,《论语·公冶长》中说:“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在生活中通过实践积累的养生之法,大部分对当今人类的健康保健具有借鉴价值,因此发掘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