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拳学与炼气
作者:吴永霖
葆养真气大法
如欲完好其气而不乱,第一须守中道。人之初生,本来性善,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主司情欲,以致灵台杂乱,蔽其聪慧。人之气亦然,本为完好,亦因眼耳鼻舌身乱其元气。守中者,积存正气也。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镇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心冥念。先存中道之想,后绝诸念之纷,渐至入静入定,是名曰守。
第二勿他想。人之中气,不能自主,悉听命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惟勿他想,自然积而不溢,充而内蕴。此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古人论气云:人身之所以恃生者,此气耳。源出自中焦(太极拳亦论气出自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周通一身,顷刻无间,出入升降,昼夜有常。如此,则曷尝病于人哉。及至七情交致,五志妄发,乖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勿顺,气本属阳,纵之为火矣。
完其气而不乱,再能养之炼之,出入升降,濡润宣通,不仅疾病无从侵入,且在技击上因绝少有气所不到者,故不畏人犯之。古少林有名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于周身,故有鼓气胸腹肋首等处者,用坚梃铁锤忽然猛击之,不但于其人毫发不损,甚而梃折锤崩。盖由于运气者,使其气鼓注、包罗、抵抗之耳,其能力绝大。但有一处欲气行运而不能达者,即面部之两颊是也。他部均可随意击之,独两颊不可轻意令人以手抚摸。若以器击之,则更万万不可。非但疼痛,且为害无穷。又先师清虚上人则曰:谷道者,为出气之命门。功到后周身上下一无畏惧,可任人攻击,惟此一处为绝命之脉,不能不加以注意,而使人轻易侵犯之也。以上两说有所不同,当各有师授,不知孰是孰非,抑两颊、谷道均为要害耶。
拳术崇尚气法
汉华佗创五禽之戏,曰虎、鹿、熊、猿、鸟,以禽兽之态名拳。少林武功因袭之,称曰龙、虎、豹、鹤、蛇。此五拳者各有其妙,龙拳炼精,蛇拳炼气,虎拳炼力,豹拳炼骨,鹤拳炼神。综上五拳手法,共一百七十三手。但依据少林技击术之练习要求,须于一切普通运气使力,及各种马步手法等均娴熟后,才开始准许练习五拳。
本人所称之内家技术,极盛于隋唐,至宋元而稍衰,明季为之一振,是中兴时代。如《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先居于宝鸡金石观,后学道于鹿邑太清宫,于少林功法练习最精。人既称三丰技击为内家、为武当,何以又宗法少林,却于此练习最精?于是可知技击本无家数派别之分。武术如文章,学无止境,但有精与不精,有名与无名耳。近代之运功气法,是传之于清虚禅师。但据先师云:半得于张之门人,参考而成之。
拳术之源有考据,拳术之学尚法理,法理之中最注重气法,实则气法亦有法理。拳为有形,气为无形,而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种种牵连,种种暗合,法是拳,理乃气。法有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八字,是有形之练拳。理亦有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八字,是无形之炼气。有法无理,等于舍本逐末;有理无法,不能豁然贯通。法理通,更会而调之,神以明之,斯可与言气法矣。法理化阴阳,阴有阴劲,阳有阳劲;阳劲为硬功,阴劲为柔术。无柔不硬,无硬不柔,相辅相成而行,天然合拍。劲中分力气:力现于外,气行于内;先阴后阳,事半功倍,必抵于成。法理阴阳为习拳养气之当然。形、气、神三者,拳为有形、气为无形,有形与无形相结合谓之神。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谓之五合。总之,形练之成拳,气练之得道。立身空地有动作谓之练拳,坐于静室,神气有运行谓之气法。其意一也,其事同也。天下之大,武艺之广,所言练习,真义尽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