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哮喘的发病及防治对策

作者:郑建功




   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发作时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类似于过敏反应。临床可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和混合性、药物性、运动性哮喘等类型。近几年来,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病。
  
  哮喘的病因与发病
  
  哮喘的病因十分复杂,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在遗传因素方面,目前有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目前的研究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致病基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基因之间无明显的显隐性区别,各自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弱,但有累加效应,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哮喘是由若干作用微小但有累加效应的致病基因构成了其遗传因素,这种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即为易感性,而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患哮喘的可能性即为易患性。环境因素也即激发因素,常见的有:①吸入物,即吸入花粉、尘螨、真菌、毛屑及一些有刺激性的化学、生物制剂;②感染,即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哮喘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③食物,引起过敏的食物主要是鱼类、虾蟹、蛋类、牛奶等,饮食引发哮喘发作在哮喘病人中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④气候,气候的变化常是哮喘发作的诱因,哮喘常在寒冷的冬季和气候变化较大时发病;⑤精神因素,病人情绪激动、紧张不安、怨恨、愤怒时都会促使哮喘发作,一般认为这是通过大脑皮层和迷走神经反射致过度换气所致;⑥其他如运动、药物、月经、妊娠等都与哮喘发病有关。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很早,对其发病也有自己的学术特点,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慎是致哮喘的主要原因。先天禀赋不足表现在肾气内虚,不能蒸化水液而使痰液凝聚于内。后天调养不慎表现在外邪侵袭,肺失宣发,痰浊内蕴;饮食不当,寒饮内停,或使脾失健运,饮食不化,痰浊内生;病后体虚,肺脾不足,气不化津而成痰,或阴虚火盛,炼津为痰,痰浊内停;情志失调,忧思气结,肝气夹痰上犯于肺,痰气阻肺。由此可见,中医学把痰看作是引起哮喘的主要因素。故明代医家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症因脉治》中也认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喘的防治对策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又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临床特征,且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原因都能诱发或加重,故其防治对策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其发作时,除注意休息外,应采用药物治疗,可口服、吸入,舒张支气管及抗炎、祛痰等治疗并进,严重者应配合吸氧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无论发作轻度、中度还是重度,都可结合中医药及针灸治疗,中医学在防治哮喘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哮喘的防治,与其说重在治疗,不如说预防发作更为重要。为预防哮喘反复发作,病人与家属应尽可能与医生配合,尽可能找出变应(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去除体内(鼻、肺、胆道、泌尿道等)感染病灶。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空气污染,戒烟。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如游泳、慢跑、登山等,以增强体质,改善气管功能。注意气候的变化,冬季因气候寒冷,是哮喘最易发作和加重病情的季节,故应注意保暖防寒;春天多风,气候忽冷忽暖,应尽量减少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及时预防,尽早治疗,以防引发或加重病情;在多雨及气压偏低的气候环境下,更应做好环境卫生,减少运动量,注意休息;夏季天气炎热,气候相对稳定,中医学历来认为是防治哮喘的最好时节,所谓“冬病夏治”,就是指哮喘在冬天最易发病,或者是一年中病情最为严重的季节,而夏天哮喘是最稳定、不易发作的时节,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是有“夙根”的,这个“夙根”即是伏于体内的“宿痰、冷饮”之类病邪,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中医治疗此类病症的基本法则,适值夏日,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故是哮喘治疗的最好时节,也是防止冬日哮喘发作的最好时节,只要在夏日,通过锻炼或中医药及针灸等治疗,把体内的“宿痰、冷饮”化去,除去内在的发病原因,则冬天哮喘即可不发作,或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有利于病体康复;秋季气候由热转凉至冷,气温变化较大,但空气湿度小,只要注意保暖,适当锻炼,增强肺的呼吸功能,即可防止哮喘发作。哮喘在不发作时,预防性治疗也十分重要,这在中医学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通过合理的中医药、针灸等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气道功能,消除慢性炎症,改善气道高反应性,还能祛除伏痰,增强体质及免疫功能,避免或减少哮喘的发作。此外脱敏疗法、菌苗疗法等也是比较常用的预防哮喘发作的方法。
  饮食与精神因素也是哮喘发作的两大诱因,在饮食方面,尤其是婴幼儿,他们对食物容易产生过敏,因此对婴幼儿哮喘病人应该严密观察其饮食状况,发现过敏食物则应加以避免,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有很多,蔬菜水果也不例外,常见的有鱼类、虾蟹、蛋类、牛奶、豆类、波萝、芒果等等。冷饮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在哮喘病人也应尽量注意,过食这类食品,不仅可降低身体的抗病能力,而且能加重气道炎症,诱发哮喘发作。哮喘病人,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又有营养,不能因为所谓的“忌口”,而过份限制儿童的饮食,以致使他们营养不良。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合理的“忌口”以消除过敏原是十分必要的,但合理的适当的营养又是必需的,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丰富的营养是其改善、强壮体质的必需,也是减少发作,促使痊愈的重要手段。在精神因素方面,病人的情绪急剧变化,前面也已说到,可以通过大脑皮层及迷走神经反射来引发或加重哮喘。情绪变化引发哮喘,中医学早有论述,认为七情感伤,脏气不和,肝气犯肺,致使呼吸之气不得宣畅,而发哮喘。现代研究也认为,支气管的植物神经支配很复杂,除有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存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这些神经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支气管的正常功能状态,如果因精神因素改变,情绪不稳定,使支气管上的植物神经各系统之间的配合不协调,可使支气管平滑肌过度收缩,粘液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哮喘发作。因此,保持哮喘病人的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也十分重要。哮喘病人应尽量放松精神,恬淡虚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过喜,不大悲,心胸开阔,不患得患失,则于病情的好转定有帮助。
  哮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但只要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是能促其向愈的。由于本病存在着先天禀赋不足之特性,故中医学认为,部分儿童、青少年,在到达成年时,随着身体肾气充盛,正气渐强,辅以药物治疗及体育锻炼,以后天补先天,是可以中止哮喘发作的,并达治愈的目的。但对中老年人,久病体弱,发作频繁,则病不易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