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夏季消暑从“心”做起

作者:韩卫华




   赤日炎炎,酷热如火。避暑是人们在夏季常用的一种养生方法,有许多深谙养生之道的中老年朋友将避暑视为一种特别的养生来看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神与形合而为一,即是由心理与生理两部分组成的。保健养生,仅仅靠生理卫生是远远不够的,尚须善于调摄精神,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健康。夏季养生更应重视心理卫生。
  
  临水去暑
  
  水是万化之源,凡未经污染的江、湖或水库,其水皆甘平无毒,清纯流畅,观之悦目,掬之凉快,浴之爽身,饮之解渴。盛夏之时,或到濒水的地方歇夏,或去水边纳凉,或入水中泳、漂、泡,都会给人带来滑凉、爽快和舒适。唐刘禹锡叙述其在水中纳凉的诗道:“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宋苏东坡亦在《洞仙歌词》中吟曰:“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把在水殿乘凉的惬意写得妙趣横生。
  
  荫下避暑
  
  荫凉荫凉,有荫即凉。有条件的到深山幽谷,河湖岸畔的茂林修竹之间休闲度假,没有条件的则可在大树荫下或建筑物背阳通风的地方,占一席之地,自在纳凉。宋梅尧臣在《中伏妙觉寺避暑诗》中吟道:“高树秋风早,长夏暑气微。”元朝释英在《山中暑》诗中亦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点明了荫中无炎热的情景。宋朝王安石更在《初夏即事》诗中唱曰:“石梁茅屋有弯,流水溅溅度两坡;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进一步道出了荫下纳凉胜春时的美好感受。
  
  赏景却暑
  
  夏日绿色遍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一早一晚,或迎晨风到莲池赏荷,或肩彩云去柳堤徜徉,或披晚霞于清波荡浆。面对斯情斯景,宋朝秦观在《纳凉》诗中赞道:“携杖来自柳外凉,画桥东畔倚胡床;月鸣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杨万里描写得格外有趣:“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有了这样的情趣,那里还有什么炎热和烦闷?
  
  垂钓抑暑
  
  “钓鱼钓鱼,十钓九娱。”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于白杨遮盖、绿柳垂披的河湖岸畔,呼吸着水边的新鲜空气,欣赏着水中的百态游鱼,既消除了炎热暑气,又增添了生活乐趣;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唐朝储光羲诗曰:“垂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正是:风平,水清,心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于清凉世界中。
  
  奕棋遣暑
  
  《梦梁录》载:“此日(六月六日)……纳凉避暑,姿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浓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从实际来看,人们在窗前、廊下、院中置一小方桌,借一袭轻风,跃马驰车,谈古论今,有争有斗,有说有笑,时间在不觉中流去,心情在恬适中渡过。随着棋局的变化,那夏日的热焰早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兴艺去暑
  
  人们劳作之余,特别是在那夏日的夜晚,选择荫凉当风之处,或坐或卧,互相说笑,讲故事,猜谜语,对对子,有时请会说书的来一段今古奇观,会器乐的弹奏一支乐曲,会唱的哼一段抒情歌,人多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小型故事会、赛诗会、演唱会。这些消遣的方式,就地取材,灵活多样,既能调节情绪,使人轻松愉快,减轻闷热,消除倦意,又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真个是:变热火为流水,化烦热为清凉。
  
  宁心化暑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书房或卧室,安上一张竹床,或摆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卧,意及碧空、朗月或极地冰川、雪域草原,自会从胸中溢出清气,心底漾出凉意,惬意至极。唐白居易每遇盛夏酷暑,总喜欢独坐院中,修心养性。他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启示人们:心静自然凉。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创造情境,消夏化暑。不要脱离实际,一味去追求那些物质上的享受,处处有凉夏,关键是在于把心静下来。
  
  茗饮消暑
  
  饮茶解烦渴,品茗乐人心。《本草纲目》称:“茶,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痔瘘,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下气消食。”现代科学证实,茶特别是绿茶,含有多种营养素和活性成分,除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外,还能提神醒脑,除烦解渴,去腻消食和清热解毒等功能。所以在炎夏,饮茶尤当其时。新近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尤其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可抑杀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此外,饮茶还能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有助于减肥、美容与长寿。“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限清凉。”夏日品茗,确是消暑养生的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