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胆囊也会生息肉
作者:楼 营
何谓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胆囊息肉的一般分类为:①胆固醇息肉:此病最为多见,并不是真正的息肉,是胆汁胆固醇结晶集结在一起,呈桑葚状,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下。②增生性息肉:其发病率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发生在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伴有胆囊结石,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直径为0.2~0.5厘米。③炎症性息肉:其常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间质内有炎症,直径在1厘米以下。④腺瘤性息肉:属于真性的息肉,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直径为0.5~2厘米,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可发生出血、坏死甚至脱落到胆囊腔内,可发展为乳头状腺癌,一般这种类型的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⑤淋巴性息肉:此类型少见,直径为0.1~0.3厘米,有淋巴组织增生。
高发人群为哪些?
本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发现,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有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病年龄为23~55岁,男性多于女性,且好发于以下人群:①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的;②经常饮酒及进食肥甘厚腻食物,如肥肉、海鲜、动物内脏;③生活及工作的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④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⑤家庭成员中患有胆囊息肉,其子代的患病率比正常人高出2~5倍。
如何治疗?
对于刚刚发现胆囊息肉的患者,若息肉的直径小于1厘米,应3~6个月复查B超1次,最好由同一个医师检查,复查时一定要带上一次的检查结果,以便进行观察对比,如果过了很长时间,息肉都没有明显增大,也没有出现什么症状,可以继续观察,不必进行治疗。如果是炎症性息肉可用一些消炎利胆的药物辅助治疗。绝大部分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固醇息肉,是一种不会恶变的息肉,故无需手术治疗。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息肉明显长大,就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当然手术也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即①单发,无蒂息肉;②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③基底增宽;④50岁以上,有症状的息肉;⑤胆囊壁增厚;⑥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而在癌变过程中或癌变后,许多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胆囊息肉如有以下特点,恶变的机会将增高:中年以上的女性;位于胆囊颈部;单个结节;直径大于1厘米;基底宽;合并有胆囊结石等。因而胆囊息肉患者应该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定期复查,对危险因素明显增高者应早期手术。
胆囊息肉的手术方法有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和保胆囊手术,传统手术的方法医学界普遍认为创伤太大、恢复慢,目前使用得比较少。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是在病人的腹壁上做4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如果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则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胆囊有消化和储藏胆汁的作用,一部分患者觉得切了可惜,可以采用保胆囊取息肉的方法,保胆囊手术是在皮肤上打个小口,用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找到病理的部位,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保住了整个胆囊,而且可以做病理检查,看看息肉到底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如果是恶性的就同时处理掉,但这种方法开展的时间比较短,还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观察。
预防措施种种
在未发现胆囊息肉前,不妨在平时做一些预防措施,①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②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及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干豆类及其制品,还有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宜采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此外要适当减轻生活及工作的压力,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并参加适度的锻炼,对于预防本病均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