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遇仙桥头赏奇诗

作者:解黎晴




   桃花源既有武陵问津的穷林桥,渔郎出源的问路桥,秦人望月的自乐桥,还有瞿童得道的遇仙桥……遇仙桥得名已久,但真正在桥上遇仙的人只有黄道真、瞿柏庭和桃花姑娘而已,他们一经仙人指点,或骑鹤飘飘升遐,或拂麈渺渺藏踪,给后人留下一缕淡泊的憧憬。不过,遇仙桥上除了撒满像桃花一样优美、绚丽的轶事趣闻之外,还在桥头《渔郎七夕》诗碑上镌刻着一首妙趣横生、引人思索的奇诗,让游客青睐有加,游兴陡增。
  遇仙桥原系横卧武陵溪临仙涧上的三块巨岩构成的天生桥,“危石倾仄,岌岌欲动,古色天然,非人结构”。相传,古桥始建于晋代,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桃源主簿孙廷蕙于此建单孔石券桥,顶阔48米,高6米,长13.6米。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复于桥上建遇仙亭,筑成游廊式风雨桥。红柱青瓦,金雕花栏,其四方卷棚之下,悬挂以神话为主题的红底彩绘图案,穷工绝艺,精美非凡。屋顶鱼龙吻脊,饰以仙人、群兽。整座建筑给人古朴典雅、庄重大气的印象。此刻,绿荫拂动桥屋,碧波映照长虹,流泉弹奏古典的音韵。我置身桥上,一会儿凭栏观赏,一会儿倚凳憩息,“群仙从此去,双锡几时归?……坐看孤云起,天青一鹤飞。”诗人樊良枢描写遇仙桥的诗句不觉浮上心头。诗一开头他询问的心情是多么急切,渴盼仙人早早回归的愿望又是多么深长!我不觉微微一笑,起身踱到桥东的方形诗碑前。碑文是——
  机时重访桃源洞忘钟鼓响停始彼尽闻会佳期觉仙作惟女牛下斗人而静织郎弹星下善诗赋又琴移象观道归冠黄少棋
  我似乎看见诗作者隐在碑后的竹丛中暗笑一脸茫然的游客。这是一首半叠字藏头螺旋诗。按顺时针方向从内圈中心的“牛”字向顶旋转而读,即上句末一字的右半边叠下句头一字,如“响”字的繁体字其下半“音”字为下句首字,押“旗”字韵。按照提示,可读成一首七言八句的诗——“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寺静惟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斗星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善而作尽忘机。几时重访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据说此诗出自清代嘉庆年间桃花源才女许芙蓉之手。芙蓉长得风姿秀雅,文才绝妙,独守香闺时巧设试才计。她将这篇49字奇文,悬挂在遇仙桥的楹柱上。并坦露心迹——哪位青年能断句成诗便许身为妻。不久,四方才子纷纷应试,却一一败下阵来。有一天,一位俊逸的年轻人在遇仙桥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书僮呈上手稿,许芙蓉了却心愿应诺嫁给这位心上人——即婚后创作长篇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
  这首诗和因诗而派生的一段风流佳话给遇仙桥增添的色彩多么迷人!七夕之夜,牛郎织女幽会、赋诗、弹琴,远近的寺庙幽静得只听到钟声隐隐,鼓声沉沉,不知不觉斗转星移,多少真人回到道观,见善而作,摒弃世俗杂念一心向道。什么时候问津桃源洞时,与仙人在遇仙桥上对弈一番,那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松竹染绿的螺旋诗,是仙人留下的棋局吗?徘徊在遇仙桥上,我的目光顺着桥西愈上愈高的石阶游向秦人隐居的古洞,古秦仙乐似有似无,仿佛从洞口轻轻飘来……朦胧中,来了寻路的武陵渔郎,惊破了仙人的构想,遥指桃红深处。于是,渔郎折下的长枝,附落一串非花非雾的长长的诱惑。那只沿溪入山的木舟呢?歇泊在哪片河滩?冷寂的桥面仍不见渔郎归来的身影。其实,仙人就驻在你的心头。因为仙凡并无隔阂,以诚待人,永不抱怨生活,善待际遇人生,就是遇仙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