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健——大健康的基石
作者:宋为民
在大健康意识尚未被普遍唤醒时,人们心目中的“健康”概念仍是心身和谐——这是20世纪健康定义的高度。“体壮日健,心恬日康”,“健康”的传统的、典型的涵义。许多人仍以“不生病”作为健康标准。是的,“无病即健康”的概念虽然不全面,但它却是健康的“底线”。要健康首先就要“不生病”,假若连“不生病”都达不到,那还谈什么大健康呢?人们普遍意识到不生病的好处:“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省了医药费,有利全社会”。假若说“健”是大健康的基石,那么不生病便是“健”的基石(基石的基石)。健是大健康的入门。
一、树立“身体成本”意识:从“大健康学”的角度来看,健应包括身健、脑健和心健三个层次。身体是健康乃至知识、智慧、道德的载体。毛泽东说:“体者,知识之载、道德之寓也”。从经济学角度讲,身体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成本之一,投入与产出唯有平衡才能保持健康。托马斯·刘易斯在他的著作《最年轻的科学——一个医学工作者的札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长寿的秘诀就是患一种慢性难治的病,然后好好地调养”,话极风趣而又饱含哲理。人说:“无病不知有病苦,有病方知无病乐”。“人病倒了,才知健康的珍贵”。富勒·卡蒙尔指出:“健康的人未觉察自己的健康,只有病人才懂得健康”。
有些人自恃自己体质强,“我从来不感冒”!于是一味产出,过多地消耗身体成本乃至“透支”(实为透支生命)。结果说垮就垮掉了。“青年人找死,中年人等死,老年人怕死”。而患病之人,知道自己的“本钱”不足,会加倍珍惜自己的“身体成本”,自觉地改变旧的不良习惯,形成新的符合生命规律的生活习惯。
二、什么叫“身体好”:“身体成本”便是目前国家提倡的、人们愈来愈重视的体 (身体素质)。人的体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主要是指肌肉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适应性(包括颠簸、高山、时差、水土和睡眠适应)等能力,这些身体素质是人的生存“本能”,应维持终生,重要的是防止它失去和减弱。要知道,动物的这些本能一旦失去或者减弱便意味着死亡的来临。而人已不受大自然的直接影响,本能的失去或减弱,使人们的身体成了“蛋壳”,一碰就破,并出现易疲、易病、早衰及夭寿(早死)。遗憾的是:现代文明的负面效应,使人们过分地依赖物质文明:以车代步,以梯代登,冷暖空调,足不出户,过食,过补,从而使人们失去了“本能”。20世纪末,国家曾组织了国民体质的大样本调查发现:国人的体质普遍下降了,尤其是“三大问题”突出:①肥胖明显增多,城市人肥胖率已达15%;②体能下降明显,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柔韧性下降幅度明显,主要原因是运动不够;③令人担忧的“40岁现象”,即40岁即开始衰老。此外,有“中国人变矮了”、心理问题多、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者多、不良嗜好者增多、吸烟嗜酒“年轻化”、滥用药物、劳累过度者多等。
每个人都要自问:你“身体好”吗?“身体好”的标准是:①食欲好,吃得香,饭量适中;②睡得快,睡得香,醒后头脑清楚,情绪饱满;③便得快,有便欲,能排尽;④走得快,脚步自如,活动灵敏;⑤体重稳定,无大起大落;⑥不易感冒,不易疲劳,全天工作结束,仍有精力干点别的;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愉快,不易发怒,少有忧虑,有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并乐于坚持;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⑨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⑩人际关系良好,待人热情,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三、你的健康意识如何:健康在你的心目中究竟占何位置?健康意识是指人们对健康的信念和观念,即人们对健康价值的态度,以及能否获得与维持健康的信心。具有正确健康意识的人会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是事业和幸福生活的保证。它既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目的之一。但这一观念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接受?“嘴上天天讲,行动顾不上”者大有人在。在实际生活中,首先被挤掉的便是健康。人群中健康意识薄弱的大有人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混沌型:思想深处存在着“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意识,没生病时,不知自己的健康是从哪里来的;亚健康上了身,处于“半健康”状态,仍不自知,浑浑噩噩地向前过;生了病,便认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便一味地求医吃药打针,把“命”完全交给了医生和医院,没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我保健、自我管理生命的意识。病后又拼命吃“好的”又“补”出病来。
2.自恃型:此型多为中、青年,自恃身强力壮,认为生病与自己无缘,似乎自己永远不会生病。日常生活中屡屡做出损害健康的行为,例如抽烟、过度饮酒、过度夜生活、不运动、不注意心理保健、不注意睡眠质量等,世界卫生组织称这些中、青年为“预支生命的群体”。他们中有些会出现“病来如山倒”,要么不生病,一生病就是大病以及“说走就走”的英年早逝。
3.事业型:当今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压力、紧张、焦虑也愈来愈严重和普遍。为了不被炒鱼,遭受“出局”的厄运,只有拼命地工作,这在白领、金领中尤为明显。另外,不少知识分子热爱并献身自己的事业,把赶超世界水平视为己任,自觉加班加点,超负荷地“连轴转”,但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们的得病率、死亡率都高于老年人。
4.交换型:误认为现在拼命干,用健康换取金钱;到老时,再好好保养,用金钱换取健康。不知道,这种“如意算盘”是打不得的。健康换金钱虽有可能,却不一定;而金钱换健康却是不可能的,且留下永远的痛,会落得“人财两空”。
5.无奈型:我国学生数有3亿多,他们的心身健康存在着大量问题。近2亿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平均每人每天少睡1~1.5小时)。睡眠不足导致智力下降,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
6.时尚型:“认为新的保健方法、保健品可使自己健康再健康,一旦听说立即购买,付诸实行,照搬不误。若又听说另外的保健品,便会换一种,夹一个丢一个,一味求新求变,结果往往反受其害。
四、表扬健康:近年来不少单位设立了“不生病奖”,给那些多年不生病者以物质及精神奖励。2005年初又报道,浙江省湖州清泉武术学校5位老师因为身体健康受到了学校的奖励。在颁奖时校长说:“我们不鼓励废寝忘食,不提倡带病工作,对那些文明科学地生活、身体健康的人要给予鼓励”。不生病有奖的做 法令人耳目一新。单位有人生病或住院领导们带上慰问品乃至钱前去慰问,显出了人文关怀,而“不生病奖”是一种更积极的人文关怀,更使人懂得“健康就是财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