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秋季养生防秋燥
作者:石柱国
入秋以后,由于太阳的直射光线自北向南由北回归线向赤道转移,加上来自西北利亚和蒙古的冷空气向南推进、日夜温差变大,而且秋季每下一场雨,天气就会变凉一次。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对人体的健康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每到秋季,许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燥涩、皮肤干枯、干咳少痰、烦燥不安等等,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
“人和自然相应”是顺时应季中医养生的基本思想。秋令时节,秋高气爽,气候干燥,草木衰败,万象萧条,人体内的肺气相对旺盛,秋燥伤人,主要表现为干燥。干燥的空气使皮肤和粘膜干燥或脱屑、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弹性减弱、表皮再生能力缓慢、皮肤起皱皲裂。对于天地间萧条衰落的景象,人就常易触景生情,出现积怨郁闷、坐立不安,情绪急躁等精神上、肉体上的“秋乏”现象。
早睡早起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季天高风劲,地气清肃,使肺气收而神气敛。睡眠是人的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在秋季,人们应做到“早睡早起、与鸡俱兴”。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正常。秋季人们在午餐后,只须稍事休息即可,除老人和儿童外,不须安排午睡。
调节饮食
秋季气候干燥,极易造成津液缺乏,损阴伤肺,在饮食上就要以护阴防燥、滋肾润肺为主。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应适量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牛奶。还应多吃些萝卜、豆腐、芝麻、银耳、板栗、莲藕、甲鱼、鸭肉、鸭蛋、柿子、生梨、菱角、橄榄、香蕉以及中药莲子、山药、扁豆、红枣等平补清补之品,同时还应少吃冷饮以及辣椒、生姜、大葱、生蒜、胡椒、花椒、烈性酒等燥热辛辣之物。
春捂秋冻
秋天的气温是逐渐下降的,需要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气候的变化。所以,穿衣服也应该逐渐增加,以使身体慢慢适应冷空气的刺激,提高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假若一开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气接触少,适应力就会减弱。故有“春捂秋冻”之说。尤其少年儿童喜动爱玩,又不善于生活自理,更不应过早多穿。所以穿衣厚薄应适当,并要随着气候变化而及时增减。
情绪乐观
秋风扫落叶,常常容易使人触景生情,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回忆往事,感叹今夕。因此,老年人要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可使心情愉悦,情绪乐观,从而避免由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如“人老了”,“不中用了”,使老人产生衰老感、失落感、自卑感等等。
补充能量
秋季空气干燥凉爽,病菌最容易从口鼻而入,加上人体在夏季损耗过多,体内营养不足,故极易出现秋燥。秋燥之气有温凉之分,如久情无雨,秋阳暴烈,这属温燥性质;秋深寒凉、西风萧条,这属凉燥性质。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因此,老年人秋天应该以少洗澡为宜,以避免皮肤干燥,而发生瘙痒症。秋天,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最好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熟食能滋阴,有条件的不妨吃些雪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之品。
注意“秋瓜坏肚”
秋季瓜果大量上市,要特别注意“秋瓜坏肚”。一般说来,多吃水果还是有益于健康。如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含有多量的钾,对于心血管患者有益,而且有止血作用;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P有利于血管壁的弹性,维生素E能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所以对健康有益;柑橘有镇咳、润肺、健脾的作用;柿子能清热、去烦、生津、润肺、化痰、治便秘;龙眼肉有滋补、强身、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人常服更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利尿等作用。但食时应该适量,不可恣意纵服,以免伤害脾胃阳气。
注意养肺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秋气相应。故在秋天养生,尤其要注意养肺。应当常练“”字功。练“”字功可养肺,有利于治疗肺脏诸病。早晨选择空气清新处,先调匀呼吸,缓缓吸入清气,当吸至最大限度时,再慢慢呼出。呼气时,牙关要轻闭,并轻念“”字,待气全部吐出后,再吸清气。这样一呼一吸,连续30次。久之,便能调养肺气,预防感冒,保持肺气清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