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洞穴疗法古今谈

作者:蒲昭和




  洞穴疗法是利用天然岩洞的特殊气候和环境,来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效果的一种疗疾和保健方法。
  据说是德国人首先发现洞穴治病的妙处。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藻厄兰地区有一个天然防空洞,当地人常到此躲避空袭。有人发现这样一现象:那些患哮喘的病人在洞中呆的时间越长,原本呼吸困难、咳嗽和多痰等症状会得到减缓,患者不仅明显减少了服药量,身体也恢复得很快。后经研究证明,这些洞穴里所具有的空气纯度高、湿度大、恒定低温等条件,对患者的康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战以后,德国人很重视对洞穴疗法的研究。比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阿伦市有一些废弃的矿山坑道,里面的温度刚好是11摄氏度。研究人员在此建立了一所专门的“洞穴医院”,让那些患有哮喘、神经性皮炎及失眠等的病人,定期住进这些安静的洞里。患者躺在温暖的羽绒袋里,每个人都深呼吸着洞中纯净的空气。每天定时按铃叫醒病人,并用矿山小火车把他们拉到洞外,以接受必要的阳光照射。自1990年以来,德国已有11个地方加入洞穴疗法协会。这种疗法还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等。不过,有关专家建议,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传染病患者不宜洞穴疗法,因为洞穴内外的气候差异很大,这会给此类患者的身体器官造成负担。
  洞穴疗法的独特功效越来越受到世界不少国家的重视。奥地利、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都积极研究和推广过这种疗法。研究者或者是利用旧盐矿的特殊空气,或者利用天然山洞内的高含量氡气,有的则利用废旧的银矿场中的银离子,各自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洞穴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上还设立了专门的“洞穴医疗委员会”,旨在促进和宣传这一奇特的医疗方法。受此影响,数年前,我国杭州附近的“瑶琳仙境”,也设立了疗养病床。1994年,广西柳州市成立了中国首家“洞穴医疗站”。
  洞穴疗法有神奇治病功效的主要原因,是它多具有外部世界中没有的优良条件,如洞中钟乳石琳琅满目,空气流通清新,无任何有毒有害气体,尘埃及微生物等污染也极少,温度和湿度几乎终年保持相对恒定等。这样的环境对人体呼吸、神经等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增强人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协调性,使脉搏次数减少、呼吸慢而匀、血压稳定,并可使鼻腔、咽喉粘膜保持湿润。同时,洞中存在的大量负氧离子不仅能调节神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功能,而且能使人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呼吸舒畅,给人轻松愉快之感。研究表示,洞穴疗法最适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等病。同时,对肺气肿、百日咳、多发性神经炎、体质虚弱等也有良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其实,我国古代医籍中就有洞穴养生和疗疾的记载。早在商周时,古人就发现居住于洞穴中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养护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一些炼丹道士和养生家,就常居洞穴,烧丹炼汞、铸剑、导引练功,以享天年。据载,秦代名医扁鹊,曾“隐居岩岳,静心敛神,精修医道”。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也曾攀登山岩,遍尝药草,捣炼药石。他长期隐居于洞独修,还利用洞穴为他人治病、养神、练体,后人还将他久居的洞穴称为之为“药王山真人洞”。另载,北魏时,宣武帝及其家人因久患“斑烂皮肤病”,为求治愈,乃凿石为洞,居穴治疗。当时以洞穴疗疾者日众,求奇穴异洞养生者成风,凿石造洞达2000余个。举世闻名之龙门石窟即成于此时。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中引葛洪《抱朴子》所述,上党赵瞿病癞历年,垂死,其家人弃之山洞中,有医者配以松脂等药物治疗。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若无天然洞穴,古人还以人工造土室的办法来代替。如“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颜色悦泽,气力自若,精神盈足,智能通彻”。
  古人认为,洞中冬暖夏凉,环境宁静,空气清新。置身于其中,人容易情绪安定、心志怡悦,这有利于正气虚衰、适应能力差的病人康复。洞穴也是静坐练功的最佳场所,在此处人会静心、少杂念,这对养生健体大有裨益。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记·游月岩记》说:“当此之时(洞中漫游时),不知胸中有何物,亦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事。一日游此处,以故目若为之明,耳若为之聪,心若为之爽”。正说明身居洞穴对精神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