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在生活中寻找静的机会
作者:侯全福
如果我们平时把目光转回来多看看,多关心一下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就象随时检查机器一样,多作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那么,生命这棵长青树将会永远旺盛,生机勃勃。然而,人们总是在垂暮之年感概年轻时的鲁莽和冲动,人们总是在沉疴加身时,才悔及平时的懒散和无奈。鲁迅先生把时间比做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我们平时多抽出一点儿时间,择一僻静处静坐一会儿,那么生命的时钟就会走的慢一些,生命的延续线就会长一些。不要总是说忙,忙、忙的一沓糊涂,忙的昏头昏脑。总是把生命的弦绷得紧紧的,迟早有一天这根弦会因过分紧张、劳累而绷断的。
静和动是相对的,当我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静静地躺一会,或闭目静坐片刻,什么都不要去想。把一切喧嚣、烦恼统统抛在一边。稍后,就会感觉到是那么的惬意,悠适,一切疲劳、精神压力和烦心的事都会消失的干干净净,重新恢复旺盛的精力,这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寻找静的机会,在静中获得片刻的安宁,在静中获得安慰。佛家主张静能生慧,指得就是在静中获得灵感。我国自古就对静坐养生十分重视,儒家强调“仁者寿”,后人解释是“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仁者少思寡欲,常安静,故多寿也”。意思就是说要清心寡欲,只有心性清静的人才能长寿。
静并不等于不活动,它是相对于动而言的。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相对等的便是休息,便是静。诸如睡眠,就是人们在休息获得静的机会。生命的功能就是在休息和静中得到充养,不断更新着新的能量,获得新的生机。一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是从静中汲取的,在自然界中,任何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从“静”态中衍生、并充沛它的功能的。人类的知识积累、智慧也都与静有很大的关联。所谓的灵感就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佛家的禅定就是以静虑为中心内容并最后获得“般若智慧”的。道家的打坐入定也是以静为修炼目标获得“清净无为”而最后达“无不为”的。儒家的静坐也是以“静”养“浩然之气”的。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内经》也要求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不惧,形劳而不倦。”说的也是一个“静”,即“心静”。心静才不会有过分的欲望,才能心安理得。知足者常乐,虽劳其形而不倦。
所以,要求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余暇中,寻找静的机会。让我们的大脑休息一会儿、冷静一下。让我们的精神松弛一下,让负荷运行的机器有一个加油检修的机会,调整一下生活的脚步。不要总是忙忙碌碌,到老空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所以,我们不妨修习一下“静坐养生”之术。静坐不但可以使我们极度紧张的身心得到缓解和安慰,也可使我们的生理功能恢复健康。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散乱的精神状态得到统一和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健康发展。静坐的过程,就是让大脑得到保护性的抑制和休息的机会。过后,顿感全身轻松,大脑清醒,精神爽快,耳聪目明,精神和思想保持在相对 的最佳状态中。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还可以去掉主观上的迷茫。儒家名著《大学》中也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然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虚,虚而后能得”。以自然的法则去寻求静的效果,所以说静坐是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它即能培育元气,积蓄元气,达到增强体制,抗病免疫,延年益寿,而且能在静中获得安乐和“般若智慧”。
静坐不仅能使精、气、神得到强化,也是对心理和生理的一种锻炼。静坐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摆脱一切不良的刺激,促进全身各部位的工作运行正常、协调。静坐也是对精神和毅力的锻炼,精神集中,默然澄心,坚定信念,将妄念逐步清除,正念得到提炼。阳和之气悠然而生,阴霾之气悄然而去。不但可以达到祛病疗疾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因此,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寻找静的机会,只要每天坚持那么一会儿,让生命之树不断获得新的能源。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充满无尽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