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向古人学习养生

作者:蓝 晟




  三
  
  在孔子时代,人均寿命仅为40岁左右,而孔子却活到了73岁,这是怎样的奇迹啊!要知道,在我们常人的眼里,孔子生前郁郁不得志,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空有一身才学而不得其用,只能教教学生挣一点生活费。虽然他后来被誉为圣人,可是他在世的时候一直心情不佳,一副“百无用处是书生”样子。且慢,如果这样,他就活不到73岁了,也不可能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中产生那样大的影响了。
  孔子可不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啊!据史书载,孔子的身高为1.91米左右。魁梧高大,文武全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既充满智慧,又具有超越常人的勇气;才能既充溢人格的魅力,又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据说孔子行走坐卧皆有讲究。坐时他舒展放松,怡然自得;睡时不挺直四肢,以免手压胸前不利呼吸;吃饭时细嚼慢咽,不说闲话,以免食不知味,影响消化;行走时安步当车,舒缓平稳。这是一副多么潇洒的养生家的模样啊!果然,谈起养生来,孔子可是特别的精通。
  吃饭有学问,要做到八不食,即粮食霉烂变味;鱼肉腐败变臭;食物颜色不正,气味异常;制作火候不宜:不到该吃的时候;割肉不按常规部位分割;刀法使用不当;酱醋调味品用得不恰当等都不宜吃。
  当代许多人在研究食疗,可是孔子却从更根本的源头来谈论饮食的。当然,他不光对吃有研究,而是主张“有文事者必备武备”,所以,他身体力行,自己就精通六艺(书、数、射、御、礼、乐)。这六艺他都身手不凡。史载,孔子射箭时围观的人很多,能组成一道人墙了。可见身手不凡,魅力无穷。孔子很乐意回答任何崇拜者所提出的问题。于是,一个很知名的“君子有三戒”,就把人一生如何养生阐述得淋漓尽致了。
  年轻时,发育未成熟,肾气未固,而精窦已开,此时如果只贪图一时之快,沉溺女色,不知节欲,则必损精伤身,贻患终身;中年时,血气方刚,易好勇斗狠,发怒争强,而怒为七情之一,如果不能适当节制,则会气血失调,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应该平心静气,和谐宽容;人到老年,感觉来日无多,心理容易失去平衡,会滋生浮想妄念,如求之不得,则会烦躁忧郁,落落寡欢,因此,应知足者常乐,如是方有利于健康长寿。
  此外,还有更主要的方面,也就是如果要追求健康长寿,则必须做到从根本处入手。
  一言以蔽之,曰仁者寿。
  仁者爱人,只有把人的善良本性全部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做到“仁者寿”。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孔子借用《周易》一书的话来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要求。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当然了,对于希望自己自强不息的人来说,必须抓紧时间来修养自己,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孔子对此早就作了警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
  
  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么伟大的民族啊!竟然能在1000多年前,诞生一位像孙思邈这样的“药王”。孙思邈在自己悬壶救世的同时,他还身体力行度过百岁乃去,享年101岁(还有一种说法是149岁)。在当代很多人已经退休的日子里,孙思邈竟然从71岁时开始编著《千金药方》,成书30卷;100岁编成《千金翼方》30卷。
  “药王”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比做“千金”之重,所以他的两本巨著皆以“千金”命名。
  据《唐史》记载:孙思邈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这是多么感人的画卷——在古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93岁的时候还手不释卷。他的养生秘诀有许多。总的来说,他的生活方式特别健康。
  身心勤奋,每天都要劳动,不是给别人看病,就是上山采药;同时,节制饮食,吃饭的时候细嚼缓咽,食不过饱;如果喝酒,则不过量;饭后坚持盥漱;睡觉的时候不张口。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药王”的精神特别健康。不像现在的一些武侠小说,写到所谓的“药王”时,往往是脾气古怪,自私成性。如果这样,可真就是对“药王”的亵渎。
  “药王”对后世影响特别大的观点就是用“十二少”来戒“十二多”。
  十二少: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
  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喜则昏乱,多笑则脏伤,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欲则志昏,多好则情迷不理,多愁则心摄,多怒则百呼不定,多乐则意溢,多恶则憔悴无欢。
  情绪是影响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药王”看来对此是深有体会,所提出的人最宝贵的一个“少”字;最应该戒的是一个“多”字,而无多无少者,可能就是行大道的人。只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我学功夫的时候,有个师妹因为自己能做到这些“少”,因此和任何人都不说话,别人问路或者提问题,她竟然宁可用笔写也不说话。老师知道后,就笑着批评道:“想少,结果变成了多。为什么呢?因为不回答问题,虽然‘少说’了,但思维在头里边拐了一个弯——‘我不能说话,写字告诉他吧’——本来直接告诉,头里边就不用考虑这句话了,所以,不就变成‘多思’了吗。”
  由此可见,用“十二少”戒“十二多”,在一般的人群中是很难实行的。好在他还有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内容,比如拳法、剑法(今人称为药王拳、药王剑)、内功、按摩等。其中广为外人所熟知的“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目明法)已被历代养生家奉为至宝。这十三法的内容如下。
  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乾隆皇帝则采撷其要,形成的“齿常扣,津常咽,眼常运,耳常弹,鼻常揉,脸常搓,肢常伸,腹常揉,肛常提,脚常磨”的内容,就成为了中国所有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个。
  “药王”其实是一个医药武道合一的人。在当时,除了谢季卿、甄权、甄立言、孟说等人专门与之交流医学外;追随他的众多弟子中,还有书法家怀素、诗人卢照邻、相术家袁天罡、唐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等。
  如今,到哪里能寻到像“药王”一般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