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品茗养生与茶叶性用阐微

作者:吴树良




  根据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食物的食性、药物的药性均有“四气五味”之分,即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食疗、食养正是利用食物食性之气味特点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胜,使机体恢复健康有序的正常状态。现代大量的研究业已证实,茶叶不只是一种营养和风味型的饮品,它还是一种具有生理调节作用的功能性饮品。因此,饮茶或茶疗养生,只有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应用,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
  药性、食性,其实就是指药物、食物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拿茶叶来说,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苦、甘,微寒,无毒”,唐·陆羽在《茶经》中也载有“茶之为用,味至寒”。当代著名医药学家冉先德教授主编的《中华药海》则称其“苦、甘、辛、寒”。现代名医蒲辅周先生也云:“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不伤阳,辛开不伤阴。”由此可知,我们研究饮茶养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茶叶之生理调节功能,就是要利用茶叶味气的偏性,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偏胜和偏衰,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正常。
   利用茶叶之食性养生,简而言之,就是要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而择用茶品。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辨茶性以明疗效作用,辨四时以求天人合一,今分别述之如下。
  
  辨茶性以明疗效作用
  
  众所周知,茶叶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六大基本茶类,不同品种的茶叶,其性气温凉,就不尽一样(因品种、产地、制作加工方法的差异所致),故而保健之功效,也就不尽相同。例如经过发酵制成的红茶,其性气就和绿茶等品种不同,而略偏于温。但总体说来,凡茶叶,其性气应该在“微寒”与“寒”之间。从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出发,我们应当提倡根据体质或疾病之寒热来选择茶品茶类,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日常一般的品茗养生而言,明了茶叶是一种具有寒凉性气的健康(康乐)饮品,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大众日常生活的饮茶养生,这就足够了,大可不必事无巨细地将各种茶叶的性气都罗列起来,且繁而琐之地加以分门别类。否则,研究尚可,然则于实际应用,只会令人眼花暸乱,无所适从。
  茶叶种类虽多,但按其加工过程中内质成分变化之差异,归纳起来,可有不发酵、半发酵、全发酵等三大类(当然还有微发酵、后发酵之分,但主要是这三大类)。不发酵茶属于绿茶,半发酵茶即乌龙茶(青茶),全发酵茶为红茶。绿茶性寒,擅长消炎解毒、清热生津、清火降浊、明目益神;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不寒凉,又不温燥,长于提神益脑、生津止渴、消食化痰、降脂减肥、解酒祛腻;红茶偏温,善于和胃调中、化食消积、降逆辟秽、解腻消脂。
  茶叶保健功效的差异,不仅与其茶品的种类不同,使得茶性温凉不一样有关,而且还与其同一品种的茶叶质量之优劣有关。正如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说:“古人多以茶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顾松园在《医镜》中也认为:“昔人言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饮发黄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耳。岂有味甘气芬者,服之反致疾耶。”这是说,与滋味鲜醇、气味芬芳的优质细茶相比较,质劣味涩之粗茶,往往含茶叶生物碱、茶多酚等成分较多,而氨基酸、芳香化合物等成分甚少,故对肠胃克削之力较甚,多饮必然对健康不利。
  除此之外,对于某些茶尚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功效 ,也值得我们饮茶时注意。茶之特殊的疗效作用,多是由于产地、品种、采制方法或各地饮用方法(如煮、沏、泡等)的不同所致。下面略举数例。
  紫笋茶:《本草纲目拾遗》称:顾渚紫笋出浙江长兴,味甘、气香、性平,能涤痰清肺,除烦消臌胀。这种茶是治上焦痰热之良品。
  雨前茶:能明目,利咽下逆气,补元气,益心神,通七窍,消宿食,清六经火。
  安化茶:《本草纲目拾遗》称:安化茶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或以滚汤冲入壶内,再以火温之,始出味;其色如黑,味苦带甘,性温;食之清神和胃,下膈气,消滞,去寒澼。
  普洱茶:品性温和,滋味醇厚,既不似绿茶清寒,又不似红茶浓烈,能解酒,去油腻,为清胃生津,消食化痰之良品。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称:“普洱产者味重力峻,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期望能够通过现代茶叶生物工程技术或茶叶化学与加工手段,研制和生产更多具有各种不同食性和风味的茶品(诸如目前上市的脱咖啡因茶、富含ν-氨基丁酸茶之类),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振兴21世纪茶业。
  
  辨四时以求天人合一
  
  一年四季,寒热温凉,变化有序;人体气血,生长收藏,更迭有律。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机体组织、气血津液,均与四季变化息息相关。若人体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气血、阴阳就能保持旺盛、平衡,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所以,因时制宜,顺时摄养也是茶道养生的一个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兹以单品一味茶茗为例,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提倡“冬红夏绿”饮茶法,即是说:
  春天,冰雪消融,风和日暖,万物复苏,人体也是生机勃勃。此时宜饮香气浓郁的花茶,有助于散发一冬积聚在体内的寒邪,促使人体阳气升发,振奋精神;或酌量品饮上好的新茶(时新茶不宜多品味,以免发生“茶醉”现象),以收涤烦祛毒、清肝利胆之效(在五行学说中,春天应肝脏,养生首先必须清肝、柔肝、疏肝、护肝)。
  夏天,天气炎热,暑气逼人,人体津液消耗较多。这时候饮用绿茶比较合适。因为绿茶性味甘苦而寒,能够消暑解热,并含有较多量的茶多酚类物质,滋味清鲜爽口,能够刺激口腔粘膜,促使口内生津,故是消暑止渴佳品。绿茶清汤绿叶,还可给人以清凉的视觉效果。
  秋天,天气凉爽,气候干燥,夏季余热未清,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这时可饮用青茶,即乌龙茶,它的性味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不寒不温,既能清除余热,又可恢复津液,最为相宜。当然,还可用绿茶、红茶混合在一起饮用,兼取两者之功效;另外还可将绿茶与花茶混合在一起饮用,以兼取绿茶清热、花茶化痰之功效,有益于防治秋燥痰咳少津之症。
  冬天,大地冰封,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万物收藏,阴气盛极,阳气潜伏。此时,应选用味甘、性偏温和的红茶,借以温育人之阳气。同时,红茶还是助消化、去油腻的佳品,而冬季人多进补,不乏膏粱厚味,倘若佐饮红茶,最为恰当。红茶红汤红叶,还可给人以温暖之感。
  以上所说,无疑是茶道养生的大法则,无可厚非。然而,有必要在这里另作一些资讯补充。民间流行一则著名的养生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为什么普通的食物萝卜、生姜,在恰当的时间内服食,会产生特殊的保健养生效果呢?显然,这是顺时摄食、天人相应、阴阳相调的结果。原来,人作为一个阴阳和谐的统一体,在夏天,生理机能是处于“外热内寒”状态,而在冬天,则是“外寒内热”(正所谓阴盛于外,阳伏藏于内)。故而,夏天吃些姜,以温养脾胃,人便会倍感舒适;同理,冬天人们吃萝卜,也会感到胃里面特别的舒爽、快意,这些都是阴阳相谐相调达到的效果。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夏吃萝卜冬吃姜,就没有充分体现天人相合、顺时颐养的摄食法则,其所具有的健生优势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充其量,它们只是普通的保健食物而已。事实上,夏吃萝卜冬吃姜,人们难以真正感受到它们的美味,甚至常会觉得,肚子并不那么适意。冬天萝卜夏天姜,犹如生命之与盐,虽用量不多,却功效卓著,真乃匪夷所思。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为也宜提倡“夏红冬绿”,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宜采用这种摄养方略。确切地说,夏天,如果人们是在户外劳作、活动,或是从炎热的野外返回室内,此时人体多带有酷暑火热之气,不妨饮用清暑解热、止渴生津作用强的绿茶,而久处于室内活动或工作的人员,或居家休闲生活之时,或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胃较为虚弱之人,倘若饮用红茶,将会更符合养生之法度。对此,笔者自有切身的体验。
  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有时可能还会说:“照你说法,那么冬饮红茶,人不是要感觉不舒适了吗?”此言差矣。我们平时说红茶是属于偏温的茶品,其实这是相对于绿茶而言,实质上红茶仍然是属于微寒或温凉(近于性平)之品,故冬饮红茶相宜。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民谚所谓“春捂秋冻”及“冬吃萝卜夏吃姜”,甚称是这一理论的通俗化。常人不明此理,虽勤于养生之道(包括品茗养生),却往往事倍功半,良可慨也。
  宋代名医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指出:春季调味重甜,夏季调味偏辛,秋季调味偏酸,冬季调味偏苦,侧重食物味道的选择来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促进脏腑功能,这是顺天时、调五味以养生的一个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茶叶作为一种苦味食品,于冬季品饮,可谓是最为养生的了(因冬应肾,肾属水,心属火,而冬月水旺,水克火;又苦入心,咸入肾,故冬季养生应当少咸增苦以扶助心气,俾使心强肾坚,水火既济。茶叶味苦、甘,提神益智、利尿强心作用甚佳,故冬季养生用之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只乐意在炎炎夏日里取饮茶茗以消暑,而在平时,尤其在冬天不怎么品茶,这样看来殊为可惜。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早就告诫我们:“夏兴冬废,非饮也。”
  严寒的冬季,冰天雪地,万物闭藏,生机衰退,是进补养生的大好时节。谚云:“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表明了冬季进补强身的重要意义。许多人把冬季品茗养生与进补对立起来,往往一进补就不敢喝茶,其实大可不必。对此,名老中医盛国荣教授曾持有独到见解。盛老先生认为,喝茶“解补”一说并不科学,进补若与饮茶间隔两小时,绝对相安无事。
  当然,我们提倡顺天时品茶养生,并不是要求人们刻意去品饮某种茶,而是旨在使人明了顺时养生的道理和意义,与此同时结合自身的条件加以灵活应用。就是说,大家尽可以放心选饮自己所喜欢的茶品,如有条件许可,则不妨做些多元化茶品选择,这是其一;其二,可以顺应天时适当选取一些其他食物配合养生,甚至可调制配料茶(花色茶),以改善茶叶的食性或风味,求取佳效。比如,夏天习饮绿茶的人,不妨在平时常食几片姜,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