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慎对中年剪刀差
作者:宋为民
智对中年剪刀差
中年期是一个“模糊区域”,其时限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40岁左右为中年。中年介于青年与老年之间,青年的上限若定为28岁,老年的下限若定为60岁,那么中年的时限便是29~59岁。但目前,青年的终止岁数向后移,例如30岁乃至35岁未婚者仍称为“大龄青年”,许多青年的奖项也颁给了40岁乃至45岁的人。老年的起始年龄在推后,例如不少国家将65岁、70岁作为老年的开始。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生的时期又重新划分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根据我国的情况,多数人认为中年的时限为29~59岁。
这是一个较长的生存空间和时间跨度,这期间每个人都会发生许多关键性、转折性的变化,其中最基本的便是中年剪刀差。“剪刀差”的基点是:生理曲线下降,负担曲线上升,两条曲线相交于40岁左右。
作为“生物人”,衰老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可设法延缓),一般说来,25岁是生理功能的顶峰,此后便会从顶峰跌落(生理曲线开始下降)。但有个体差异,一方面是开始下降的年龄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下降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但都呈下降趋势。
作为“社会人”,其社会负担却在加大,最主要的是家庭负担和工作压力加重,不少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和单位中的骨干,还有一些因人而异的别的负担,甚至挫折,使这条负担曲线逐渐上升,同样,其起点和上升速度也因人而有差异。
中年剪刀差——盛衰转折点是中年时期的最大特点,并具有“下半生效应”——克服了剪刀差,下半生可能身心双健;忽视或克服不力,下半生会走向衰退。健康是长寿的基础,有效地克服剪刀差,赢来了健康,也为长寿打下了基础。20世纪的广大中年人的养生实践,以及致力于研究“中年保健学”的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认为21世纪应智对剪刀差,即提高养生智慧。20世纪以来,许多智慧都已数字化——用“商”(Quotient,Q)表示,例如智商(IQ)、情商(EQ)、逆境商(AQ)、发育商(DQ)、成熟商(OQ)、财商(FQ)、职商(JQ)、德商(MQ)、健商(HQ)等,都可有效地应用于中年养生。
传统的中年保健法对中年人克服“剪刀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因为认真实践者少,方法本身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个体差异等原因,故在有效地增进中年人的健康水平乃至益寿延年上收效不大。经过“世纪反思”,健康的全球大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年保健上已明确6大“主导因素”——人人需要的保健钥匙,那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放宽心、甜美睡、学会玩、讲究美。可以看出其“挡次”提高了,外延也加宽了,因此会有效,值得所有的中年人认真实践。再加上个人特有的健康要素(例如吸烟者戒烟、嗜酒者限酒等),便可有效地应对中年剪刀差。
慎对情绪曲线和智力曲线
剪刀差中的负担曲线和生理曲线虽也有个体差异,但却是人人必经的。但对于“人生之秋”的主观感受,以及人到中年后的智力发展却因人而异,两者的正效应有助于康寿,而负效应则不利于康寿。大体上可分为悲秋派、乐秋派及睿智派、智力衰减派。
1.人到中年万事休?年过40的著名演员王姬,感叹“人到中年特别彷徨,感觉一天天地老去”。她告诉记者,在傅彪去世后,特别关注起自己的健康来,单打独斗了这么多年后,王姬自言心累了。人到中年总会有恐老之感,电影《人到中年》中的男主角傅家杰说:“我现在真成废墟了,我已经不像中年了,好像是老年了,你看,头顶秃了,头发白了,额头的皱纹多深了呀,我自己都能摸出来,真像一片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景象。”傅家杰这位坚强的中年男子汉也流露出一种岁月流逝“人将老矣”的恐老感。
人们总把“人生之秋”与自然之秋的萧条之气联系起来。“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声赋》),少年时代读此名篇,只觉得品味无穷,但中年重读,心情迥异,迎来一派萧条,“人到中年万事休”,你某天早晨,偶一揽镜,不免为出现在你眼前的图像而吃惊:两鬓微霜,眼角纠集起了鱼尾纹,你用力将皱纹捋平,但手一松,依然是浅浅的岁月之沟。你急急翻出旧日的相册,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英俊面庞竟如昨日黄花,不免摇头叹息了。你再回忆一下,妻子的脸上,不知何时“蛛丝”悄悄爬满,腰肢也没有往日那样婀娜多姿,那娇捷的身影只有在梦中追寻了。你再回忆一下,第一次听到同辈人的噩耗,第一次向同辈人的遗体告别时心灵的颤栗,你隐隐地想到了自己。今天对着镜子,思绪一下子集中起来,再也不能自己了。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健康,心脏似乎有些不妙,腰疾又犯了,牙也不争气,冷、热、酸、甜、硬都不敢碰,干体力活觉得累,连逛商店也有疲劳之感……于是你叹道:岁月不饶人!在这种心境下,你开始为挽留青春而努力,早起锻炼,练太极拳、跑步、戒烟、吃滋补品,但都没有什么起色,与岁月苦苦争斗的败绩却留下了印记:额上“电车轨道”频添,鱼尾纹、白发又多了起来。且慢,你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你应该学点辩证法!世间万物,有失必有得,有为的中年人认为:“人到中年才开头”。三毛说得好:“我最爱的年纪就是中年,这时候人生不问答案,播出去的种子开始收获了。”恰恰到了中年,你才真正懂得生活,才进入不惑之年——不惑,多么富有哲理的字眼。中年被称为人生金秋,会出现硕果累累的奇观。《内经》说: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真是如日中天。但若心理衰老而自暴自弃,确也可能真的走下坡路。此时更应如曹操所说“我命在我不在天”。
2.中年——智力的金秋:中年成才的长廊里充满着光辉的名字:巴尔扎克、达尔文、歌德、居里夫人等,中年人既有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敏锐,又具有老年人的深沉与稳重。研究表明40~49岁才是人生的睿智时期。对20~70岁的能力测试表明:睿智期的顺序是:40~49岁,30~39岁,20~29岁,50~59岁,60~69岁,70岁以后智力有衰退现象。人类的佼佼者取得成就的时期绝大多数在中年。
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明“立”、“不惑”和“知天命”(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都在中年。“立”指的是事业、经济、道德和生活习惯的奠基、独立。经济上不再“刮老”了,事业有成了,品行端正了,生活习惯科学了。“三十而立”,贯穿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并渗透进人们的思维,依然成为今天芸芸众生的醒世恒言,它鼓励人们去“立”,为“而立”作准备,为了健康的体魄、事业的成就、人格的独立、生活的自理,人必须“立”,中年的“立”便为老年的幸福打下基础,人生才有意义。在新世纪的“智慧时代”,更应自我开发自己的各种智慧。
中年是人生的转折点,此时切不可自暴自弃,不能过早地心理衰老,要为下半生开个好头,要增进健康,智对吃、睡、动、静、玩、心理等健康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