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阳春三月话风筝

作者:石柱国




  风筝史话
  
  风筝是源于我国,风靡全球的民间玩具。相传,风筝是春秋时代鲁班发明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一天,鲁班看到鹞鹰在空中飞翔盘旋内心受到启发,于是就“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可他没有为其取名,直到五代李邺制成带竹哨的纸鸢,以线牵引放上天空时,风动哨鸣,宛如古筝,才取名为“风筝”。后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风筝很快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和欧美各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说中国风筝是“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风筝曾是战争的武器。历史上就有不少关于风筝的传奇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决战,汉将韩信足智多谋,曾命人制作竹木丝绸的巨型风筝,让一个身轻的人坐在上面,乘着夜风悄悄地飞到楚营上空,唱起了凄凉婉转的楚歌,因而触动了楚军的思乡之情,致使楚军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最后汉军乘虚而入,楚国一败涂地。
  《独异志》还载称:唐朝末年,叛将田悦兵围临安城,宋将张伾顽强抵抗,但时日一久,孤城难免不破。为了搬救兵,张伾把求援的书信捆在风筝上,送出城外。田悦的军队想用强弓劲弩将风筝射落,无奈风筝飞得很高,超出了弓箭的射程。由于风筝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援军一到,临安城又转危为安。
  风筝还是科研的器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筝进行气象科学研究的国家。明代王逵《蠡海集》一书,就有利用风筝测风实验的记载,此事已被英国李约瑟写入专著。风筝曾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公元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利用风筝冒险探测雷电的奥秘,因而证明了闪电就是电,不幸自己却遭雷击身亡,而后人根据金属线能把雷电引到地面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1803年,英国人乔治·格雷爵士根据自己多年放风筝的实验,用了两只风筝作机翼,制造了一架五英尺长的滑翔机,进行了空中飞行实验。继而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1911年,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从英格兰向纽约、芬兰拍发无线电报,不幸天线被狂风刮断,眼看试验就要停止。可是聪明的马可尼急中生智,把一个大风筝放到空中,串上了金属丝,用来代替天线,从而使从英格兰到纽约、芬兰首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拍发试验成功。因此世界上有人说风筝是中国第一大发明。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里也珍藏着来自中国各种式样的风筝,在解说词上就写着“人类最早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诗趣
  
  风筝是集美术、工艺、力学于一体的高级典雅工艺美术品。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诗人骚客,文人雅士们,更是嗜宠有嘉,并为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唐代,放风筝非常盛行,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娱活动。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写道:
  “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方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这首被人称为“风筝释名第一诗”的风筝诗,以其独特的细腻手法和浪漫笔调,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夜间放风筝的情景。
  元代人马臻在《西湖春日壮游即事》一诗中云:
  “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
  手拍丝纶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
  诗人把放风筝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堪称在风筝诗篇中是一首好诗。
  清人张劭在《纸鸢》的一首七律诗中写道:
  “众簇春郊放纸鸢,踏破凝笑线牵连。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
  避雨寻来芳草地,乘风游遍艳阳天。
  黄昏人倚楼头看,添个灯笼在天边。”
  此诗对仗工整、字句清新、语言流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浅显易懂,也是咏风筝诗中的一篇佳作。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写有一首《咏风筝》的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飘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诗人把此诗写得色彩缤纷,明快清丽,读后使人为之心动,赞叹不已。
  清代诗人高鼎,将他嗜爱风筝的万千柔情深入诗篇之中,他在一首《北京竹枝词》中写道: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把人们生活安定和太平盛世,万众观看放风筝的热闹场面写得维妙维肖。
  现代诗人邓拓,也写过很多吟咏风筝的诗作,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春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此诗写得真切动人,给人启迪,令人神往。
  
  放风筝益身心
  
  放飞风筝,牵一线而动全身,放线收线,前俯后仰,时跑时行,时缓时急,张弛相间,有动有静,手脑眼三者协调并用,称得上是一项易普及的综合性健身娱乐活动。
  医学家认为,春天里人们沐浴着阳光,在芳草如茵的野外放风筝,呼吸新鲜空气,舒展四肢筋骨,有助于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素质。放风筝还能驱除疲劳和健脑益智。近些年来,国外有不少风筝疗养院应运而生,通过不同运动量的放风筝运动来治疗神经衰弱、抑郁症、视力减退、小儿智障等病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南宋李石《续搏物志》中记有“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清代富察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记有“儿童放风筝于空中,能益智明目……”我国著名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说,他就是用放风筝治愈了双目滞呆的毛病。由此可见,应用放风筝作为医疗手段,也是我国医学的创举之一。
  现代人放风筝已发展到动静结合、高低变幻、远近交映、声光俱全等高超技艺阶段。如:放飞天蜈蚣、巨龙风筝应蜿蜓变化,方显生动;放飞鹰风筝能横向翱翔,才觉得逼真有趣;放双飞燕子风筝要在空中“斗”得活泼灵透,才有生机勃勃之感;放武打人物造型的风筝,要能“横爬滚打”才能趣味横生;放金鱼,蜻蜓风筝时,要突出其眼珠,使其活灵活现,才能生趣盎然;放百鸟朝凤风筝要能发出优雅婉转的鸣叫,才能扣人心弦;……这就是说,放飞现代风筝,特别需要放飞者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放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彩场面。人的大脑高度集中,身体力行,无疑会消除内心世界的杂念,超然自逸于生机勃勃的天地之间。什么烦闷、忧郁、什么怅惘、愁恼,都一古脑儿随风筝抛上天空,飘向远方去了,使人在生理,心理上获得了调节,并燃起了欢快、兴奋、向上、和谐的健康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