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以气养生 常葆青春

作者:唐黎标




  养生之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却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概括为护养“八气”。
  培补“元气” 《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注意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适情志之气度,调节饮食之气育,调理卫生之气浊,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受风寒,起居有常等,以培补元气,气足而体健。
  运行“真气”《灵枢.根结》所说:“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中医认为,促使真气运动的措施有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之法;二是审神运行真气,如“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三是练形运行真气,即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动,从而提高机体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固葆“精气”《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若“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摄生必须节欲养精。对性生活来讲,强制者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才有益于养生。说明纵欲过度,便是肾气亏损,精疲力竭,令人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平心“静气”大思想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静则神藏,躁则神亡”。人心宁静平和,体内各系统功能处于平衡协调状态,有益养生。因此,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才能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指房事);终身之忌,暮常护气”。人类依靠肠胃来消化和吸收营养,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情志抑郁,多愁善感的人,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与宽胃养气相悖,给胃气带来伤害而影响健康。
  长存“浩气”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因此,应注意德行的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
  呼啸“舒气” 《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以呼吸也”。居室要经常打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得到净化。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佳句,或哼唱小调歌曲,或漫步树林中仰头长啸,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能起到按摩和刺激作用,从而达到发泄闷气,舒畅心情,排除杂念,物我两忘的境界,对健康不无裨益。
  清静“通气” 《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曹庭栋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从而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