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浅谈太极拳的修习过程

作者:王 永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极拳是我国名拳之一,和形意拳、八卦拳并称为内家武术的代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太极拳乃阴阳拳也。这三种拳法内涵一样,只不过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都是力与巧的完美体现。本人自幼习武多年,先后经过真一子道长、释成超法师和太极名家陈振肖三位师傅的传授,对中华武术太极拳的修习过程略知一二。
  中国有句古语曰:“无规矩不成方圆”,太极拳的修习同样要经过学规矩、守规矩、懂规矩、练规矩、脱规矩五个过程,因为修习太极拳是一项细致入微的由“后天返先天”的人体再塑自然的工程,只有如此才能修习出纯正的中华武术太极拳。目前,通过练习太极拳健身的人很多,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认真刻苦者想攀登太极之巅、修习出太极功夫,但往往数十年或一生也未能够真正懂得太极拳的真谛。究其原因,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教学太极拳的传递本身就未能真正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其太极拳每个动作姿势的功架结构就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顶、匾、丢、抗等毛病,如果以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掌握太极拳,即使穷其一生精力又能如何,又如何去体悟太极拳的真谛;二是虽然部分人掌握太极拳,但因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真正的授业解惑,就应该去寻找不能真正授业解惑的缘故,以期正确地掌握太极拳的技艺和要求,通过习练完成太极拳的学习课程。
  我的师傅陈振肖常对我们说“正确的拳架就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如果完整地掌握太极拳拳架,所学拳架又是正确的,就能走向成功之路,学习掌握拳架的同时就是学规矩的过程;那么在学规矩的时候,就应该聚精会神地观察,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太极拳的动作,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尽可能不放过纤毫细节。切忌操之过急,应该如同小学生初学写字那样,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先学楷书,后写行书。
  在学习掌握太极拳架并且能够定架以后,就应该进入守规矩的阶段了,在这一阶段要严格遵守按当初所学的太极拳姿势动作要求去习练,例如,虚领顶颈、立身中正、松胯屈膝、圆裆泛臀等。不要早早存有标新立异之心,妄图创立新的太极拳架,要知道艺无止境,在此过程也不过仅仅学习了一趟太极拳架而已。只有先继承,才能谈发展;只有遵规守矩,才能做到真正掌握太极拳。
  当能做到守规矩而不发生太极拳跑架子练习的时候后,习练者必须认认真真、尽可能多抽些时间反复练习拳架,并认真揣摩,细心领悟,开动脑筋寻找太极拳架里面的运动规律,懂得每一个拳式的来龙去脉,懂得太极阴阳互变的含义,此阶段俗称为“懂规矩”,也可称之为“找规律”。果能如此,就能够自己捏架子,自己给自己改正自己身的顶、匾、丢、抗等不足之处了。陈鑫老人曾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懂规矩并不代表自己就有太极功夫了,还需要练功夫和掌握规矩的过程。要把太极拳的规矩和功夫练上身,必须精益求精,再加上时间和汗水才能成功。太极拳开始练的是“周身相随、内外一致”的知己的功夫,然后拳架与推手对练才能掌握知彼的功夫以求懂劲。单独练习时要无人若有人,对练时要有人若无人;外面要练的是筋、骨、皮,里面要练的是一口气。如果把规矩练上身,合规矩,有功夫,有灵动了,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就能够掌握随心所欲的变化,以致于神鬼莫测,发人于丈外,击人如同挂画,搭手即飞,人不知栽而我独知人,对待入侵者想怎样打就能怎样打而不现形,完全是凭心意而动。
  至此,就可以进入脱规矩而不离规矩的阶段了。由原有正确的一招一式中深刻研究、寻找新意,创立新的拳架;分枝开叉,而仍不失于阴阳之道,万变不离其宗。这一点,从当今百年之内由陈氏太极拳直接或间接发展出来的杨、吴、武、孙等式的太极拳流派中可见一斑,虽姿势动作各有差别,但却丝毫未离太极阴阳互变的准则。
  以上虽然介绍的只是太极拳的修习过程,其实,我们国家的每一个武术流派、拳种也都应该是如此的,只不过是大同小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