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修补“后天”养生之本
作者:东 火
中焦脾胃功泽全身
脾胃虽居中焦,但功能不仅仅限于中焦范围,而是通过脏腑表里、血脉的连接发挥着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化生精气营血。水谷即从外界摄入的饮食物,这些包含营养物质主要经过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去粗存精,将糟粕排泄,把精微吸收,完成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其他脏腑的配合协调下,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营血,输布全身上下,使人体维持着生命的活力。祖国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的五脏和六腑因血脉相通,并相互为用而形成整体。脾胃在腐熟水谷与运化精微时,必须得到肝、胆、心、肺、肾、膀胱等脏腑的互相作用,来合成新的气、血、精、津,并输布全身利用。如脾在运化精微的过程中需要肝胆的“疏泄”。水谷精微吸收之后,所余残渣、浊液,还得经肺气的“通调”,肾气的“开阖”,通过体内的一系列运作,将浊液注入膀胱而出;残渣则由大肠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总之,脾胃的消化吸收饮食物,五脏六腑均参与其中,从食物进入口腔起,人的神志、体液就参与活动,但“胃气主降”、“脾气主升”仍起着枢纽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已包含了胰腺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胰腺分泌的胰液具有强大的消化功能,这与“脾助胃消磨水谷”的功能相似;而其内分泌产物胰岛素的作用就是将水谷精微物质的重要成分葡萄糖运送到靶器官肝脏或外周肌肉、脂肪等组织,进而分解糖类释放能量,并把多余的糖合成糖原、脂肪、蛋白质等加以储存。这又与脾“散精,化生气血津液,营养脏腑,灌溉周身”的功能接近。脾主运化还概括了现代医学小肠、大肠的功能。因饮食物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吸收;脾虚病人出现大便稀薄、肢体困重等症状似乎也与大肠对水份和无机盐的吸收异常造成水盐代谢紊乱有关。
实际上,脾胃的生理功能远远不止在消化系统发挥作用。著名医家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意即脾胃具有护卫机体的重要作用。脾气充盈,外则邪气不会侵袭,内则疾病不会发生。有学者据此认为脾胃与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脾虚状态下普遍存在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局部免疫和免疫遗传学方面的改变。
健运脾胃养生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著名医家张景岳说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强盛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探究人体衰老的原因,确实与脾胃虚衰有关。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脉即胃经、大肠经,因脾胃能化生气血,故为多气多血之经,但人到约三十五岁,胃经衰弱,则衰老开始显现。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由人体自身合成,但其原料来源全赖胃肠道的功能,即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有学者认为,蛋白质的变化是衰老的原因之一。动物实验表明,胶原蛋白在成熟动物内很少或没有转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出现渗透肿胀、酸性溶解度减低等变化。显然,如果胃气太弱,吃得太少,消化力不强,就会导致蛋白质的变化而衰老。
前面已经提到,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运,则化源充足,脏腑功能强盛。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平衡协调。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又是元气之本。著名医家李东垣重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著有《脾胃论》一书,一再主张调养脾胃以养生,认为人身元气滋生于脾胃,元气又为精神之根蒂,积气可以成精,积精可以全神,所以脾胃之气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元气不充,则正气衰弱。脾胃是元气之本,也正是中医用胃气来观察病人病情预后的依据所在。人在生病时,若尚能饮食,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预后良好。故健运脾胃是养生保健之根本。
修补“后天”综合保养
我们知道,脾胃的功能广泛,尤其是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使气血源源不断地化生,并保障人体各组织器官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足够的能量供给,故脾胃为“后天之本”。相对于“先天之本”的肾来说,脾胃更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伤害,使“后天”有所损伤和不足。所以修补“后天”,培养“后天”,在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即使是先天不足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补而转弱为强。张景岳说过:“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确实,历代凡高寿之人,养生方法或有所差异,但“吃得下,解得出”一定是共同点,他们无不是脾胃健运者。
修补“后天”,健运脾胃,以健身益寿的方法很多,但总的应采取综合保养的措施。
一是要注意饮食调节。因饮食不定时定量,或忍饥挨饿,或恣食厚味,或偏食,或五味太偏等,均可导致胃气不足,气血虚衰,影响人体健康。先哲早有告诫:“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管子》中说: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在修补“后天”时,要注意进食的定量定时,饥饿适中,五味调和,营养均衡。
二是要注意起居调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劳役过度可致脾胃内伤。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失养,起居失常,劳逸失度,脾胃伤则元气受伤,各种疾患由此而生。所以,在修补“后天”时,要注意起居的调摄,做到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休息方式要多样化,有静有动,用脑用力,协调适度。
三是要注意情志调畅。忧思伤脾。中医学认为脾主思,但思虑过度,忧愁不展,最伤脾胃。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往往因事与愿违致情志抑郁,食少纳呆,脘胀嗳气,久则脾胃失健,身体虚弱。因此,在修补“后天”时,要注意情志调畅,保持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心理的平衡,不要思虑过度。
四是要注意服药调理。在中医养生学丰富的宝藏中,调理脾胃以养生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不管是日常饮食还是治病服药,顾护胃气是始终如一的原则。若脾胃虚弱或中焦阻滞时,中医师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舌苔的变化,用吃中药来调理脾胃,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应该说,服用中药以调理脾胃,也是修补“后天”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