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养生的节律性与多元性

作者:李永谦




  中国自古很重视养生,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从生活实践中,体验、观察、积累、总结出了许多能使人们悦心、健康、防病、延年益寿的经验。医学家们又不断地从事实践与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养生方面的文化遗产。纵观历代养生文献资料,按其载体分类,可分为专著类与散录类。中国的养生术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被称为养生之道。然而后人在学习、实践前人养生经验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养生的目的、方法与效果。有人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其实不然,自古至今,养生的内涵就分为卫生、保生、摄生、道生、养性、养老、养寿等,可见善养生者,自年轻时就开始了,养生之法也绝非一个模式,而是因地、因人而异。中国之养生文化遗产是传统文献宝库中的奇葩,有待来者继续整理提高,以利后人运用,发扬光大。本文仅谈养生的节律性与多元性,供读者参考。
  
  养生与健康长寿
  
  养生求健康,养生求长寿,是人类养生的目标。但人群之中对“养生”二字的广泛含义恐怕知全者甚少。“养生”,《说文》言:“养,供养也”,“生,进也”。则人之养生,就是供养人体长进,长则发育、成长;进则健康延年。有人认为,“人生几何,吃喝玩乐”就是会养生,事实证明妄乐于吃喝玩乐者,有几个能健康长寿?亦有人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与年轻人无关,这是对养生的误解,养生是调养人自初生至天年(约120岁)的形体与精神之和泰。期望天年的时间与形神的整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有人认为,“真人”(道家)论养生,非道家之人养什么生?这些人是不懂养生术发展的历史。养生的知识也与其他的科学知识一样,来源于劳动人民,运用于劳动人民,只是有人在不同条件协同下会养生,而能长命百岁,幸达天年;有的却不善养生,则半百而逝。人要想成为有因有果,如唐代孙思邈(年寿102岁)式的养生家,确是不容易,但如果能从养生的多元角度,来实现基本的整体延年,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养生的节律性
  
  有的人“年未老,体先衰”,就是没有把握好自身的生活节律与养生节律。认为人在少年时不知道养生,青年时不需要养生,五十岁后才开始养生;也有人认为养生是一个自我行为。这些都是片面的认识。其实,养生是一个时间、环境、自我相结合的整体工程。前人曰:天地人和,“天人相应”。人生的过程就如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过程一样,从出生的那个时点开始,每个时刻都在向你衰落的那个时点跑去。有的人在跑步中,从起跑开始就善于调理自己的脚步,保持体力,运筹心态……它可跑得很顺利,到达理想的终点,而有的人不善于此,就会半途而废。要把这个简单的道理,运用于养生,就必须明确人生、长、壮、老、衰、死的轨迹与节律,然后从每个节律中去求索健康、抗衰老的方法。
  我们的祖先自来到蓝天白云之下,沧海桑田之上,就萌发了养生的思维与方法。甲骨文、金文、篆体字中就有关于养生的内容,可见养生是研究人生存与防病健体,进而延年益寿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黄帝内经》时代,将前人所观察、积累、流传的知识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所以《黄帝内经》的很多篇章里,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有关养生的理论,如实地描述了当时人生长壮老衰的节律,与现代人对照,用现代医学分析,也是翔实的、科学的。如“女子……,二七而天癸至”,说明女孩发育至14岁左右,性器官发育趋于成熟,副性征开始出现,卵巢开始有排卵功能,月经始初潮。“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说明女性至49岁左右,卵巢退化,雌激素分泌不稳定,或下降,卵巢失去排卵功能,月经紊乱,或停止,出现所谓女性“更年期”症状。另一方面,论女性以七为节,论男性以八为节,如“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说明女性的发育较男性早。因此在同等年龄的少儿人群中,女性的身高比同龄男性稍高,女性的思维较同龄男性敏捷,就是女性 发育较早的原因,但是男性后来的超越能力一般大于女性。再者,从这段经文中,客观地总结了人自出生至衰老的变化节律。这些内容,与现代的研究与观察结果是相符的。
  从《内经》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衰老,不是到老年才开始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有的人把人生比做一条“抛物线”,就是说人有一个出生的起点,然后走生长的上坡路,一般人至40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走下坡路,直至生命的终点。所以元代的王珪主张,人从年轻时就应注意养生保健,他所著的《泰定养生主论》中,论述了自幼及壮至老依序调摄的方法。近代西方学者的认识亦同,如西德的老年学家Lehr也指出,人“变老早在20~30岁即已开始,因为在二十几岁的病人中,退化改变已经可以明显察知”。
  笔者所言养生的节律性,就是指人的衰老是渐进有节律的,而人的养生抗衰老也是渐进有节律的,要从少年时就注意,从小事做起。祖国医学认为,人之衰老首先是脏腑功能之衰退,而脏腑中尤以肾与脾胃的盛衰至关重要。“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气在人发育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过度的温柔、声色、物欲,皆能引起相火妄动,煎熬真阴(肾精)。这就提示人们,自青年至老年这样一个生命过程,均应该正确地对待情欲。笔者曾诊治一位男性青年,年仅34岁,自述阳物不坚,常早泄,颇令夫人不悦。述其因,曾有手淫习惯;结婚后由于房事知识贫乏,只求贪欢,不懂节欲,每晚寻欢3~4次,由此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若能掌握一些基本保健常识,此疾则不会产生。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肾阳虚的病人,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异常。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则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轴心,它的功能与中医所说的命门相火相似,故年轻时过度纵欲,易耗损精气,导致肾气虚。老年人肾上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少,故老人更应固护肾精。人体内分泌失调,尤其性腺分泌的减弱似乎与衰老有平行的关系。动物实验证明,青壮年大白鼠呼吸道组织形态的老年性退变与摘除睾丸有明显的关系。可见肾与内分泌有关,而内分泌的功能失调与衰老有关。补肾强身,改善内分泌功能,在抗衰老中意义重大。
  再论脾胃,中医认为它是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衰,功能异常,供给减少,代谢异常,都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活动。说明人在青、中、老三个时节中都应懂得保养脾胃。笔者曾治疗一男性学生,时年仅14岁,读初中,因家距学校较远,常有饥饱无度,或饮食冷热不调的情况,久之胃脘疼痛,饮食量少,面色白,形体消瘦,经查患有轻度胃炎,此与年少不懂顾护脾胃有关。所以,不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应该时刻养护自己的脾胃,不可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肥甘美酒无度,而要注意饮食卫生,餐饮有节等。
  
  养生方法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颇多,有的主张尊道教的静养法,有的主张佛教的动养法,或动静结合的养生法。现代人中有注重勤运动,或畅情志,或慎房事,或节饮食,或练气功,或服药饵,或依时摄养等。一些盛名的养生家也各有侧重,相传殷商时代老寿星彭祖(760余岁),注重房事术以养生;孙思邈在他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非常重视养生,在《千金方》中有养性、养老、食治的系列内容,其中尤重于养老,认为“人至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须经常慎护。其养老之要点:一是陶冶性情;二是生活有常;三是饮食有节;四是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明代养生家万全(年寿85岁),很注重养生四法,他说:“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其它的养生“经”还不少,民间流传的有一“十叟长寿歌”:一叟曰,我弗嗜烟酒;二叟曰,淡泊甘蔬糗;三叟曰,服务自动手;四叟曰,安步当车久;五叟曰,清气通窗牖;六叟曰,沐日令颜黝;七叟曰,太极朝朝走;八叟曰,早起亦早休;九叟曰,未作私利求;十叟曰,坦坦无忧愁。美国人乔治·瓦利因特博士指出的长寿“七诀”为:①不吸烟或尽早戒烟;②坦然面对生活的悲与喜;③不酗酒;④保持健康的体重;⑤牢固的婚姻;⑥运动;⑦不断学习。国外有关专家总结日本人长寿“七点”:①饮食清淡,讲究营养;②重视体育锻炼;③居住环境整洁;④精神愉快,性格开朗;⑤不滥吃药;⑥控制公害,推行绿化;⑦健康教育,措施适宜。还有许多民间养生俗语:如“笑一笑十年少”,“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等。以上的内容有其时代,或地域,或人种养生的共性,养生者除借用共性外,尚有“操之在我”的个性。
  如在伊朗西北部阿尔达比勒省有个长寿家族,其年长者145岁,据其寿星巴巴伊认为,长寿的秘诀是:一生坚持劳动,吃自然食物。在美国纽约年龄最大的人群中,大约80%是女性。年寿101岁的朱莉娅·莫雷尔谈了自己高寿的见解:“我从不喝酒、抽烟、不熬夜,没有这些坏习惯……”。101岁的费伊·费希尔说:“每当出现什么问题,自己的哲学就是不去计较”。中国广东南海西樵一老人李彩容,年寿118岁。他认为长寿之因是劳动与素食,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很少大鱼大肉。四川乐山市通桥区辉山镇的的杜品华老人,是年过117岁的寿星,她一生经历了三个世纪,这位女寿星的特点是:开朗乐观,喜欢吃素,特别爱吃茄子、青菜、萝卜。四川绵竹县有位名老中医,年寿过114岁,他之长寿,第一条是“水腐因不流,生命恒于动”。认为坚持运动才是长寿之秘决,他年过111岁时,还每天来回走十余里路去街上喝茶,他认为“要想长生,动骨运筋;要想体健,天天锻炼”,每天如此,生活有节律。丹江口市有位103岁的朱正兰老人,说他的长寿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热爱生活,对身边的事物变化都感到新鲜,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二是一生心肠非常好,喜欢帮助别人,从不与人争斗怄气,不妄劳心神,精神总是饱满愉快;三是生活有节律,不吃大鱼大肉,吃喝总是豆腐、红薯、苞谷、南瓜及麻油、米酒、凉开水之类。现代医学研究亦说明这些食物能通畅肠道,不易患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心血管疾病,故有利于防病延年。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历史悠久,内容广泛,方法多样。养生之道源于民,运用于民,人们在应用养生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养生”的广泛含义和具体方法,懂得养生的共性,同时根据人生的节律差异,地域的不同,体质、风俗、爱好的情况,掌握操之自我的个性,进行多元性养生。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自如地进行养生活动,才能取得比较明显的养生效果,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