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练拳学舞两相宜 琴瑟和鸣辉夕阳

作者:王国金




  与妻相识在36年前的徐州,结婚33年来,俩人品味爱情,历经风雨,相濡以沫度人生。弹指间,两个儿子在申城成家立业,我俩又从各自的单位退休,于是同返故土上海,开始“两人世界”的新生活。
  刚退休那阵,我没有了企业里的烦琐事务应酬,妻结束了以往值班、记录、发天气预报的工作,顿觉有一种空落落的闲暇和无聊。但不久,我们发现闲暇能使人主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拥有一个更加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于是从各自的身体状况和喜好出发,摸索适合自己健身养性的运动。
  
  重拾旧艺勤习拳
  
  尚在大学时期,一次眼底出血,遵医嘱病休,我在公园里学过几天太极拳。参加工作后,却再没涉足。退休后屡见有人练太极拳。逐起“重拾旧艺”之念。谁知时光流逝,曾有过“蜻蜓点水”的功底早就荡然无存。于是重新“拜师”,始从师功底不浅的老张练,后跟待人热情的老陈练,又到书店购得太极拳碟片,开始习练“太极”功法。
  初学时难记动作名称,“半诗半文”有点拗口,细琢磨却颇有味道。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海底捞针”,这些看似定格亮相式的招式,若做到姿势正确到位,倒确有点象那么回事;而“云手”、“揽雀尾”、“左右穿梭”,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就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脑子一开窍,动作自然连贯,原让人觉得难记难背的动作名称变成了一句句令人愉悦的诗句,一段段优美的韵律,随着一招一式的演练。整套拳路融化成一个个优美的造型,恍然有一番飘若似仙、自得其乐的情趣。学拳不宜性急求快,每日学一招,数天习一组,循序渐进不能刻意求快,而要求悟透每招每式的真谛,更不能见难退缩,灰心泄气。掌握各式动作的正确性绝非易事,须下功夫反复领悟,方能奏效。如学“左右倒卷肱”,老师指出练好此招非一日之功。遂归家后又观碟片,反复练习,细细揣摸对照而练,以求招式之准。数日后,获“大有长进”之誉,方始继续学练下招。“左右下势独立”,也是一个难度颇大的动作,往往迈步过大竟不能“起势”,急于“独立”却把不住重心,连打几个趔趄,此招练有1周有余,方得要领。
  几年下来,每日晨练三四十分钟,打上几遍太极拳已成习惯,寒冬选避风向阳的大楼前,夏日赴河畔树荫绿化带。如今,血压不高,颈椎正常,摇头晃脑自如,举手投足轻松,尤其右下肢,以前爬楼上五六层,膝盖关节颇有些微痛,现竟无此感,心里明白,此皆练拳之功矣!
  
  学舞三载贵在恒
  
  妻以前是气象预报员,习惯观云测天,独守值班慎作记录,不常与人交流,对音乐、舞蹈更是一窍不通。学跳交谊舞纯属那次在公园里见到老人舞姿翩翩,为充满活力的张扬动感所触动,萌发学跳舞.锻炼身体。亦让下半辈子的生活潇洒起来的念头。开始,她自恃个子高(1.69米)决定学男步,尽管下的功夫不浅,但3个月后,却毫无收获,对乐曲感悟不深,分不清三步、四步,听不懂恰恰、吉特巴.更要命的是对老师教的一招一式,前学后忘,不能发挥“男步”在跳交谊舞中的主导领舞作用,于是改学女步。坚持每学一个新舞种,新学一个花式,回家在笔记本上作重点记录:右脚如何退.左脚怎样进,腰胯如何扭,手势怎样摆。上午听课学舞,中午午睡后.坚持在家边听音乐边练上个把小时的走步、转身。一个新动作,一个新手势,练上数十遍上百遍是常有的事。有段时间,到书店购来学跳交谊舞的碟片后,妻更是边做家务,边听音乐,边手舞足蹈地模仿。冬去春来,二度春秋,妻的舞姿大有长进。“慢四”的剪刀步.直交叉,左转90度,转身180度,滑翔步,麻雀步,轴心转,翻身荡步等熟记在心;华尔兹的九个步法亦成竹在胸;跳“伦巴”,14个花式连轴转令人眼花缭乱;舞“恰恰”,左摆手,右舞手,卷进卷出,你追我赶,尽显女性婀娜多姿。妻的“女步”娴熟,博得女友们的一致好评。第三年她仍不忘学“男步”的初衷,再闯“男步”领域。功夫不负有心人,又是一年苦练,妻的“男步”舒展自如,挥洒得体,往往老师刚教完新花式,不少新来的女舞友纷纷上前拉她带教自己。妻待人热情,从不拒绝,从而结识了越来越多的舞友。集约出游,结伴购物,兴趣爱好亦越来越广泛。缠身几十年的神经衰弱失眠症竟渐消失,饭量正常,体魄亦日益健康。2005年重阳节,回徐州气象局参加退休人员的座谈会,不少同事们都纷纷说“老王比以前更显精力充沛,健康潇洒,越活越显年轻了”,引得妻阵阵的爽朗笑声。
  
  琴瑟和鸣辉夕阳
  
  享受平凡人生,亦悟出不少感慨。而吾妻则坚持上午继续舞艺深造。3年学舞,在舞伴中已被笑称达“大专水平”的她,目标正奔“专升本”“读研”!
  平常日子,我俩或同上公园,互相观摩学舞习拳。日前我亦被妻拉进舞圈,正读“初小”,向这位“大专水平”的老师虚心学习。或双双参观浏览,上海的多次艺术展览、美术雕塑街展、东方明珠、世纪公园、海洋生物博览会等处,都曾留下过我俩的身影,给家藏的影集本上不时添上一张张“银发生活”的记忆。有时则共同在家打理家务,春夏之交收掇秋冬的棉被寒服,秋冬来临洗涤梳存席子单衣。兴趣来了,我俩会上菜场闲逛共同研究菜谱,试烧几款报刊杂志上介绍的适宜老年人食用的家常菜,调剂心情,改善生活;每天晚饭后,街坊邻居都会看到我俩走出小区,沿河畔,沿新建的楼群散步。央视一套的连续剧常常是我们居家观赏文娱节目的首选,偶尔戏剧频道的观众点播会被我们共同选中,过一把“戏迷瘾”……节假日里,更是亲情融融。儿子携媳带小从浦东赶来探望我们。我俩则备下一桌好菜,唠上一番家常,听孩子们讲工作,谈学习和生活:有时亦会约上孩子带上孙女,在公园、河旁观鱼赏绿。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俩想得开,放得下,从不过多为他们发愁、操心;小辈们则时时祝愿我们生活愉悦,活得健康。对我们“学舞练拳两相宜,琴瑟和鸣辉夕阳”的生活十分赞同,认为父母双亲身体的健康就是儿孙们的幸福。人趋老年,有此亲情溢满,我俩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