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频繁收发“电子短信”脑子会变笨

作者:蒲昭和




  最近,王小姐有这样一个毛病:每天都要留意有没有手机短信和电邮,一收到短信或邮件,她总是即时回复。如果哪天没收到短信或邮件,她内心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焦躁感……
  其实,王小姐患上的是一种现代较为流行的心理疾病——“资讯癖”,或称“信息焦虑综合征”。调查发现,从事记者、广告员、IT人员、商务人员等白领阶层的人,较容易患上此综合征。这些人为了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他们整天在网上网罗大量信息,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数小时或一天,有的甚至几乎不敢离开电脑,手机忘带了宁愿打的回去拿。每天脑子里全是乱七八糟的信息要消化,可关上电脑又坐立不安,放假时更提心吊胆!
  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吸收信息并非出于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繁杂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便很容易引发焦虑。“资讯癖”患者身体可以没有任何病理变化或器质性改变,但却是一种“心理性疾病”。他们会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焦躁、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精神疲惫、阳痿等,女性可由此导致停经、闭经和痛经等等症状。
  研究表明,“资讯癖”最大的危害是会导致智力降低。英国研究人员就发现,发短信、写电邮、处理文件信息会使原本聪明的你变笨。研究者对80名志愿者进行临床测试,发现经常为收发电邮和手机短信分神的人,智商会暂时下降多达10分,效果相当于彻夜不睡一晚。相比之下,吸大麻所造成的智力下降只有4分。那些上瘾到每封电邮都要回复的人,思维经常要急速转向,脑部疲倦和思维放慢的情况最严重。香港脑科医生指出,这类病人经常自称记忆力及智力早衰,这正是整天脑部兼顾的太多东西,短暂性影响脑部运作所致。由于患者一直心系是否有短信,或短信要即时回应,这就无法集中精神干好手上的工作,最终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国内有专家提出,“资讯癖”造成的后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第一级是轻度的“信息消化不良”。特点是: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却来不及消化,时间一长,便出现偏头痛、头昏脑胀、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主要表现为自己感到信息过多成为自身的负担。
  第二级是“信息干扰”。特点是:大脑同时贮存着大量同类信息,又不善于分析和处理,会变得思绪混乱,判断力下降,表现为自己已感到出现问题,别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感觉到你的问题。
  第三级是“信息恐惧”。特点是:拼命摄人新信息,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工作效率降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
  “资讯癖”(信息焦虑综合征)是可以进行调适或纠正的心理问题。关键是要学会信息“取舍”,做到以下几点预防方法,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①重视筛选。只选择适量的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多多益善;②学会放弃。一定要明白,获得信息的目的不是占有知识,而是为了做事情,尽量放弃那些与工作无关的信息;③条理化。建立文件夹把信息分类,这样可以提取最重要的线索,分门别类后,复杂的东西也变得简单了;④多思考。多给自己留下静心思考的时间,以便消化体验已知信息,而不是盲目摄取。⑤常运动。“资讯癖”者多有焦虑、紧张等情绪。运动能使人神经和肌肉松弛,迅速消除紧张和忧郁,它既能舒缓情绪,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转移法”,有助于病情改善和体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