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投药辨病 尽在诗中

作者:郑华金




  从前,有个叫陈君的人,以开中药铺为业,精于中药,颇晓医理。一日偶患微恙,随修书一封,唤侍者送达好友季大夫,企求一方治之。时值季大夫坐堂迎诊,陈君侍者呈上书信,季大夫打开一看,微微一笑,原来这信上并未言陈君病之所在,但有四句诗略云:
  运交华盖把医访,客气累吾苦难当;
  体内不知啥作祟,求季妙剂保安康。
  季大夫略一思索,提笔回书六句:
  三百两银兜里揣,专找中医求方来:
  道地药材凭公鉴,不收钱的捎一味;
  君觅仙家不死药,提笔只将嗽药开。
  信末注曰:“每药三钱。”侍者带回季大夫书信,陈君拆开细看,沉思良久,顿然大悟,拍案称曰:“妙哉!妙哉!”原来,季大夫所书六句,每句诗皆是一味中药,所处方剂正合陈君病证。您道陈君病位安在?所患何证?季大夫又开的什么药?诸位且听我细细道来,把谜底揭开:
  清人陈修园云:“肺为脏腑之华盖”。陈君开首一句即点明病位在肺;陈修园又谓肺脏“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故“客气”(外邪)累之,知是咳证;又问“体内。不知啥作祟?”回答极简单——“百病皆因痰作祟”。这是中医界尽人皆知的关于病因学的一句至理名言。因此,陈君所道之病,证属痰咳,病位在肺,所求当是止咳化痰药。
  季大夫针对陈君所患之证,依次开了马兜铃、山豆根、川贝、桔梗、麦冬、白前六味药,意在润肺利咽、止咳化痰。何以知之?且听分解:“三百两银兜里揣”:兜里,兜铃谐音也;马兜铃又名“三百两银药”,《本草纲目》载:“岭南人用治蛊,隐其名为‘三百两银药’。”
  “专找中医求方来”:所求者,惟“中药”,诸本草认为,山豆根既能治“发热咳嗽”,又能清热利咽,“解诸药毒”,为中和之药也,故有“中药”之别称。
  “道地药材凭公鉴”:药材货真价实,毫无瑕疵可言,“药实”可知。《广雅》云:“云母,药实也”;在《本草纲目》中亦载贝母别名为“药实”,是止咳化痰良药。
  第四句言“不收钱”之药,岂不是吃“白药”?!“白药”者,桔梗也。《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皆称桔梗别名为“白药”,是临床用于开宣肺气、止咳化痰之品。
  第五句所谓“不死药”,即指麦冬,功能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吴普本草》及《本草纲目》皆收,其别称为“不死药”。因麦冬与人参、五味子相伍能益气复脉;以地黄为使,服之乌发,补髓,通肾气,令人肌肤润泽。称其为“不死药”,盖因麦冬有益寿延年之功而名之。
  末句“提笔只将嗽药开”,既总括用方之意,又道出一味治嗽常用之药——白前。《本草衍义》云:“白前能定气保肺,治咳嗽多用”,故名“嗽药”。《唐本草》及《本草纲目》皆日白前为“嗽药”。
  仅如上述,季君定病之确,用药之精当,皆得至妙。且常用药物的别名都是以“药”字命名之称,生僻难考,循于变幻之中,非广闻博识,未必能明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