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名中医与杭州旧巷的传说

作者:吴秋登




  杭州旧巷以名人命名的占很大比例,其中就有因名中医而得名的几条小巷,而且故事传说非常有意思,茶余饭后偶尔读及,也可平添一分养生的闲情逸致。
  
  一、严官巷
  
  传说南宋孝宗皇帝因贪食湖蟹而得痢疾,久不能愈,御医们束手无策。一日,太上皇赵构自德寿宫去皇宫探望,途中路过严医师的小药局,便遣内侍问方,知其药局专治痢疾,即召入宫令诊。严医师诊脉后诊断为“冷痢”,便处方以新鲜藕节研末,并用热酒调服,果然很快治愈。太上皇大喜,命严医师为宫廷医官,并赐“金杵臼”。顿时“金杵臼严防御家”名闻京师杭州,药局所在巷自然易名“严官巷”,佳话流传至今。
  
  二、嵇接骨桥河下
  
  巷以桥名,桥又以医名。嵇清,字伯仁,南宋骨科名医。南渡后于京师州桥旁开设骨科医药店,医术精湛,百姓誉为“嵇接骨”。一日,孝宗皇帝训练骑射,不慎跌落,摔断踝骨,有人便推荐了嵇清,孝宗随即召他入宫急诊。嵇清驾轻就熟,妙手回春,孝宗之骨折很快就治愈了。皇上酬赐金银,嵇清不受,提出为方便病人就诊,请求敕造一桥以通中河。孝宗欣然允诺,随即命工部主持此事。不久,一座古朴雅致的石拱小桥便横跨于中河之上,方便了病人,百姓们喜称为“嵇接骨桥”,桥下小巷即名为“嵇接骨桥河下”。
  
  三、金郎中巷
  
  相传明初御医金刚中医术高明,深受百姓敬仰。他效仿三国时期的董奉,在自家庭院中广植银杏,号称“锦杏轩”。其后裔世代于此行医,口碑颇佳,人们便俗称其所在巷为“金郎中巷”,以志纪念。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四、张卿子巷
  
  张遂辰,字卿子,早年为明朝诸生。幼年多病,医不能治,后由自己“日检医方,遂以医名”,家住杭州菖蒲巷。张卿子擅长治疗伤寒病,并能诗善文,著有《张卿子伤寒论》,医术精湛,高徒辈出,名扬南北。后人为了纪念他,遂改其居处为“张卿子巷”。
  
  五、惠民巷
  
  其实,最让杭州人世代不能忘怀的旧巷,要数上城区的“惠民巷”(今改为惠民路)。自宋代起,朝廷即于此创办“太平惠民局”,配制膏药丸散发送给患者,并由此推行到各府州县。除元初短有中断外,该官家药局一直沿袭至清,百姓们顺理成章地呼其所在为“惠民巷”。如今,虽然药局已无处寻觅了,但“惠民”之盼依然存在吧!
  另外,自明中期始,杭州医药人才辈出,如张卿子高徒张志聪,就在吴山脚下营建“侣山堂”,深研《内经》、《神农本草经》,从学者甚众;同时,药号医所也空前繁荣,一时间,“坐堂医生”和“草头郎中”良莠并存。如“大井巷”先后有“朱养心丹膏店”(明万历)、“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清同治);“吉祥巷”口的“叶种德堂国药号”(清嘉庆);“清河坊”的“方回春堂”(清顺治);“同春坊”的“张同泰”(清嘉庆)等也都与旧巷相辅相衬,相映成趣。一说旧巷,便想到药号;一说药号,便引出旧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