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高枕无忧
作者:温长路
追述词义,“高枕无忧”本意是垫高枕头睡大觉,后来才被引伸为无忧无虑或丧失警惕性的。这说明,古人首先认识到的是枕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从人的睡眠过程看,枕头的高低和质地对人的睡眠质量的确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一生好学,为了能多挤出点时间读书,专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特殊的卧具:粗布被子、光木床板、梗木枕头。把硬梆梆的枕头放在硬梆梆的床板上,只要稍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落下去,头就会摔在床板上,瞌睡自然就没有了,司马光给它命名为“警枕”,颇为确切。这个故事一方面宣传的是司马光的刻苦精神,另一方面也告诉了人们不合适的枕头会影响睡眠质量的道理。
究竟什么样的枕头对睡眠最有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这从枕头的起源、进化史和品种、质地的发展上,可以得到证明。从原始的石头枕、木头枕、麦草枕、谷壳枕,到现代的蒲绒枕、木棉枕、丝棉枕、海棉枕、冲气枕等,枕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近几年出现的电子枕、电极导入枕、通风枕、香味枕、定时枕等,都把科技与人的睡眠联系在了一起,做足了枕头上的文章。中医则利用药物的作用,通过一些药物具有的芳香开窍、清热除烦、清肝明目、养血安神、活血化瘀等不同的功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药枕来,让人们通过头部与枕头的接触,达到对某些疾病的防治目的。这类枕头自古有之,什么菊花枕、决明枕、石膏枕、绿豆枕、蚕矢枕等,在不少医籍中都有明文记载。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绿豆枕,说:“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园林学家刘灏的《广群芳谱》中也记载有决明枕,说:“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历代文人中有不少青睐药枕的,有诗为证。明·朱之蕃的《决明菊花枕》诗写道:“警枕重劳石枕寒,无如药裹最相安,剖来珠蚌光堪掬,采积金英秀可餐。布被暖香欺绵帐,竹床清蕈敌蒲团,休论返黑方瞳明,熟寝通宵即大丹”。在他的诗中,把用菊花、决明子做成的枕头被说得不同凡响,什么气芳香、味可餐、明眼目、催睡眠、赛仙丹等意思全说到了,真有出神入化之感。宋代诗词大家陆游、黄庭坚等也都有咏菊花枕、决明枕的专门诗作,前者对菊花的作用赞誉有加,说:“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天暗无人说断肠”;后者对决明子的作用夸奖备致,说:“枕囊代曲肱,甘寝听芬苾,老眼愿力余,读书真成癖”。说回主题,合适的枕头与枕头面料的质量、枕芯的内含、加工的精细程度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关,总体上应当具备弹性好,通风、散热功能好,利于排汗,形状相对固定(不变形)等特点。
高枕真的可以无忧吗?这只能说是一种局限的说法,或者说是一些人在使用枕头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感觉。长期使用比较高的枕头,可能导致颈部骨骼形态的改变,容易引起颈椎中段的损伤,轻则影响肩胛部的血液循环,造成人的肩酸、颈痛;重则引起脑部的血氧供应不足,造成人的头晕、头痛。这并不是说枕头越低越好,枕头过低容易造成颈椎下段的损伤,可能引发出腰酸腿痛、弯腰困难、下肢麻木等相关症状来。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落枕”现象,虽然不完全是枕头的过错,却与枕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有使用枕头不合理的因素。它是颈椎病的一个信号,是颈椎周围韧带松驰、关节稳定性失衡出现的恶果。如不及时纠正,这种小范围的关节错位会不断顺着颈椎向下扩展,致使腰背部出现更严重的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关于枕头的正常高度,民谚有“长寿三寸,无忧四寸”之说。意思就是,要想长寿,经常枕三寸(9厘米)高的枕头;要想睡得舒服,经常枕四寸(12厘米)高的枕头。实验证明,枕6~9厘米高的枕头睡眠时,脑电图最早出现平稳的休息波形,表示大脑顺利进入平稳的睡眠状态,获得的睡眠质量也最高。也就是说,6~9厘米高的枕头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看来,我们的祖先在枕头问题上的研究够科学、够高明的了。当然,不同体格的人也有一定差别,这个数字不是固定不可变更的绝对值。再说人在睡眠时也不可能总是拿着把尺子在头下来回丈量,大体上说,仰卧睡觉时枕头大约要1拳高,侧卧时1拳再加上2指,枕头的形状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最好。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唐代诗人岑参的这两句诗说出了枕头——梦境——睡眠——健康的辩证关系。好的枕头立时把人送入了梦乡,让人入睡快、睡得香,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几千里水路。睡好了觉,就有了精力、有了好心情,高枕无忧,事情自然也就能办得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