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雪花飘飘话冬补
作者:石柱国
根据冬主闭藏,“冬藏精”的自然规律,冬季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体内,滋养五脏。《黄帝内经》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民间也有“今冬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
冬补的关键在于调补,一则平衡阴阳,二则疏通经络,三则通调气血,四则濡润脏腑。有位医家曾说:“冬季进补,犹如汽车维修,加点润滑油,是一件好事。尤其人到中年,气血渐衰,一年劳累之余,调补调补,对身体是有益的。倘若进入老年,在善于保养之下,更需冬季进补,使阴阳得到平衡,身体健康。”
冬季进补,在时间上主要指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而民间习俗则以冬至前后最为适宜。
冬季进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食补,另一种则是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故食补显得更重要。冬季气温较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分、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一点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冬季进补,必须因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人的体质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的不同,而补品又有补阳、补阴、补气、补血之区别。
阳虚者,其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阳气不足的虚寒证,如四肢不温,怕冷,以及性功能衰退,遗精甚至阳痿。宜进食温补壮阳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牛肉、鹿肉、鳗鱼、淡菜、虾、核桃、红枣等。在药物进补方面,宜服以鹿茸和鹿角胶为主成分的参茸片、归茸丸、参茸补膏、龟龄膏、全鹿丸、右归丸等,选用药补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下同),以免出差错。
阴虚者,其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阴虚内热证,常有盗汗,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烫等。宜进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甲鱼、乌龟、兔肉、鸭、鹅、鸡蛋、银耳、冻豆腐、百合、蜂蜜、芝麻、海带等。在药物进补方面,宜服枸杞桂圆膏、知柏地黄丸、通神三灵丸、二精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八仙长寿丸、益寿仙丹等。
气虚者,其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脏腑功能衰退,常有神疲倦怠,易出虚汗,头晕目眩,语言低怯,四肢乏力,脉象软弱等。宜进食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瘦肉、火腿、牛肉、鸽肉、鲫鱼、黄鳝、红枣、鸡蛋、莲子、木耳、海参、花生等。在药物进补方面,宜服党参膏、参茋膏、人参膏、人参片、人参蜂皇浆等。
血虚者,发病者多为妇女,其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机体功能 失去平衡,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神倦乏力,手足酸麻,心悸耳鸣,脉搏无力,月经不调和崩漏等。宜进食补血养血的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牛奶、野鸭、海参、龙眼肉、花生、猪肝、猪心、胡萝卜、菠菜、葡萄干、豆制品等。在药物进补方面,宜服益气大补膏、阿胶补血膏、当归补血膏、十全大补膏、桂圆膏等。
冬季进补,最好先作引补,即所谓“底补”。“底”就是要打好基础,一般来说,可先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也可用炖羊肉,或食生姜羊肉大枣汤等,也很有疗效。在此基础上,再服用一些药物,便可增强滋补效力,又不会发生“虚不受补”等情况。
蔬菜不但可以促进食欲,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同时还可以弥补人体机能的衰退。人到老年时,缺钙现象较多,会引起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这时就需要在膳食中有一些含钙较高的食品,在冬季蔬菜中,含钙量丰富的有大白菜、小白菜、芹菜和萝卜等,这些蔬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黄豆芽和绿豆芽是补充维生素C的佳蔬,胡萝卜可补充维生素A。人到老年时,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这就需要进食含铁质多的蔬菜,如芹菜、黄豆、黑豆、蚕豆及各种豆制品等。
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食品和过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补品和补药的吸收。在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热、腹泻时,应暂时停服各类补品,以防补药恋邪,等到健康恢复后再行服用。在服用人参时,最好不要同时吃萝卜,以免影响人参的补气功效。
冬季进补, 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有些人误认为“补药万能”,加之又不了解补养药的性能功用,轻信广告,盲目滥用,虽服了补养药,由于不是“对症下药”,往往事与愿违,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冬季进补尤需慎重。
中医主张“虚者补之”,无虚证就不必服用补养药。一旦误补,药不对症,则“实而误补,反而增邪”。故在进补之前,应在医生的诊断和指导下,辨证施补,以避免“无虚滥补”。
冬季在服用补物和补药的同时,还应记住“食补尚须动补”。所谓“动补”,就是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品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充分利用,真正达到补而受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