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三十载太极 三点心得

作者:吕觉民




  太极拳是内家拳,在习练中应注意拳功结合才能发挥拳效。笔者习练太极拳己有三十余年,重点学习王宗岳的太极十三势,从内功站桩入手,习拳中运用逆腹式呼吸法,深感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不错,今浅谈三点心得,和同道共同探讨。
  
  一、明确练拳的目的与要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提到:“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履挤按采列肘靠八种手法即八卦也。又叫八门,就是四正四隅。震离兑坎四卦的方位是东南西北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方,叫四隅。进退顾盼定称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而太极拳就是五行八卦的综合体。是循经守窍、动静相兼的意气运动。”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而应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静中 触动动犹静。腹内松静气腾然。在行功走架中。做到以心引气,以气运身,让气在体内畅通。在每一个动作中按要求意守窍穴与运气,运气入丹田,使腹部和腰间、两肾内的气发热,使气游走于肢体,到达肢体末梢。在习拳时用意不用力,以意催气,以气推力。每一式都可意守窍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真正做到内外结合。使拳动即为气动。太极拳运动就是意气运动,使气遍全身精神旺盛。
  进退顾盼定五行步法,是相反相成的。进为水、退为火,一进一退,即一寒一热、一阴一阳。左顾为金,右盼为木,中定为土。太极拳就是五行八卦的综合体。行拳走架只有符合五行八卦,人体气血运行才能畅通。经络畅通、阴阳调和。使体内增强抗病能力,邪不可干。使体内的慢性疾病逐渐恢复到消失,恢复健康。这样就达到了养生的作用。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对太极十三势,开始是比较难理解,只有在练拳与实际结合起来,就容易懂。通过长期摸索,潜心钻研,在拳中运用,逐渐熟练,使拳功结合。
  
  二、太极拳的虚实
  
  王宗岳论《太极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太极拳的习练,每一个姿势、动作皆可分清虚实。动作的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如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行拳时的前后转动中身体就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虚实,则迈步滞重。站立不稳,就容易受人牵制,处于被动的境地。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状似猫行。如练拳中的弓箭步,前腿似弓,后腿似箭,要求前腿弓,后腿蹬。身体重心在前弓腿为实腿,后蹬腿相应为虚腿。前弓步的膝盖弓出不超过足尖。超过即为过劲。后蹬腿的膝关节必须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之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如云手看似平稳,但两足还是可分虚实的。在习拳中无论是弓箭步、虚步、仆步、进步、退步都要注意虚实分明。变换身体重心必须做到松、静、稳、匀缓,不宜突然转换。始终要保持身体的平稳。
  太极拳中虚实就是体现阴阳,阴阳即虚实。天地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人有阴阳,头为阳腹为阴,后背为阳,前身为阴。而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形神、姿势、动作、用意、呼吸、运动都有虚实。在习拳中动者为阳、为实,静者为虚、为阴。出手为阳、为实,收手为阴、为虚,进步为阳、为实,退步为阴、为虚。刚劲为阳、为实,柔劲为阴、为虚,开为阳、为实,合为阴为虚。呼气为阳、为实,吸气为阴、为虚,升为阳、为实,降为阴、为虚。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每一个姿势动作皆有圆形规迹。故动静不同时,阴阳常变换,虚实无定位,因此,阳即是阴,阴即是阳、实即是虚,虚即是实。
  通过行拳中的阴阳、虚实变换的实践。使人体劲力增长,使腿的进退,手势的开合,腰的旋转、柔劲的伸转灵动。劲力从脚到腿,到腰再传递到手到指,使全身气贯串起来。使气畅通运行,拳就不会停滞。腰为一身的主宰。转体、上下相承皆由腰来完成。
  
  三、练气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以心意为主、以气为用,故称“用意不用力,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目前社会上一些练拳者,习惯于动动手脚,练几下套路,不懂得练拳与呼吸和意念配合,结果一无所得,离真正的练太极拳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开始习拳时就是如此。只练拳不懂练功。对内家拳的炼气认识不清楚。炼气讲“气沉丹田”,“以调心、调息、调身”三调为原则,注意精气神的锻炼。以内功为主,以心理活动去推动拳理活动。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百练不如一站”。每天在练拳之前先站桩。开始站圆桩,在站圆桩取得基础后,再改站“无极桩”。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呼吸配合进去。呼吸做到细、匀、深、长。增强了肺活量,促进吐故纳新,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提高气化功能,由于采用逆腹式呼吸,将后天呼吸之气,通过横膈深入到腹部,使小腹的起伏增强,起到了有规律地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功能,增强体内水谷精气的提炼。在习拳时做到“上吸下呼、开吸合呼、右吸左呼”,吸气到中脘,呼气到丹田,在肢体的屈伸动作中,一呼一吸,一缩一伸,内气从丹田运送到四肢。现由四肢回复到丹田。往复循环,习拳中尽可能做到动静结合,意不断,气不乱,形相随。
  以上仅是一点粗浅的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前辈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