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人到老年别太多牵挂
作者:章睿齐
林老太今年61岁了,退休以前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由于儿女都已成年,再加上她平时的工作也非常忙,因此很少过问家里和子女们的事。不过,这一切在老人退休后却突然变了样。在孩子们看来,母亲操劳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退休后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对儿女们的事情都不怎么管,但现在却是事必躬亲。儿子都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老太太却还天天打电话问他吃饭、休息的情况,问孙子的学习情况。时间一长,儿媳妇开始有意见了,儿子和孙子对她的唠叨也开始显得不耐烦了。林老太心里十分难受,也很疑惑,难道我关心他们还有错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老年人“牵挂心理”。具体表现在对自己的儿孙辈过分地牵肠挂肚,尽管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但老年人对他们还像过去那样,事事处处关心和挂念。
老人退休后将感情和生活重点重新放在儿女们身上,是完全正常的。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年人退休后,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导致心理落差较大,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和尊重和关爱,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较狭窄,因此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就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在子女身上得到感情的满足和宣泄,通过对儿女的关心和牵挂来引起儿女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爱。与此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但这种对小辈们的过度牵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一是妨碍自身的健康,二是易让子女心烦和反感。
过度牵挂儿孙,会让老年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而发病。
例如遇到子女离婚这样的事情,老人的反应自然就是想不开、血压升高、情绪激动……一直以来,做父母的都习惯于对子女管得很紧,牵挂得太投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拴在孩子的身上。不少案例证明,子女离婚很可能成为一些老人疾病的诱发因素,经不起情绪折腾的老人很可能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特别是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老人。
因此,老人在孩子成人以后,就应该给予其独立思考、决定的能力,所谓的婚姻自主不光是指结婚的自由,也包括离婚的自主。老人遇到此类事情如果能够保持一个宽松的心态、不生气,这就是对子女独立的一种尊重。事实上,离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特别是存在家庭暴力或是婚姻已经死亡的家庭,勉强维持也是一种痛苦。遇着这种情况,老年人首先要想得开,要学会善待自己,不要加重孩子离婚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小辈对老人们的“牵挂心理”,都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老人事事都要插手、件件都要当家是独断专行的老派家长作风的体现,表现出明显的厌烦和反感情绪,从而影响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要特别提请小辈们注意,这种行为恰恰是老年人自身渴望被关怀、被牵挂的心理表现,做子女的应当怀着同情理解的心态与老人多沟通,千万不要疏远老人,更不能责怪和怨恨。
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老年人首先要学会以一种正常的心态与儿孙相处。同时,老年人要多培养兴趣,经常串串门、聊聊天、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另外,老年人还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抑郁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
人到老年,会慢慢醒悟生命是有尽头的。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们就要迅速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以前很想做,但从来没有做的事情。
人到老年,才真正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我们老年人要用一种宽容、舒适和诚实的方式接受自己。
人到老年,开始明白,老年自有老年的风景。青春虽然靓丽,但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它会随着岁月而流逝,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变的风景。
人到老年,开始明白,人生一世,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盛衰与荣辱,都如自然流水,该来的总会来,不来的求也求不到。于是,我们要学会宁静致远。
人到老年,更要明白,孤独、寂寞、痛苦、失败,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儿孙自有儿孙福,同样,他们该经历的磨难我们也替代不了。因此,对儿孙该放手时需放手,善待自己,祝福他们,才是善待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