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心态——老年人防病保健的“药引”

作者:周 涛




  谈及老年养生,“心态”一词值得细说。
  心态,按“词典”里的解释,似为心情、心绪、心境之意。指人在每时每刻的情感状态而言。
  心态,因其具有极其细微、瞬息万变,以及难以捉摸等待性,所以,很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但是,若从老年保健的角度来看,它就有点非同小可了。它最易被忽视,但又无法离弃;它极好感觉,但又价值连城;它不屑一顾,但又难以抛舍。尤其在人生的老年阶段,经常调整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于养生是十分有益的。
  良好的心态,可以说是老年保健的“药引”。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中曰:“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人若无良好的心态,则诸方难以作用于机体。
  所谓良好的心态,依己之见,大致可归纳为乐观、愉快、自信、轻松、满足及快乐等方面的思想情绪。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接受。”说明了“心态”之于健康的重要性。培根也说过:“不能超过于情感思绪,切忌嫉妒、焦虑、内心烦躁、劳心费神、狂喜过度、哀伤郁闷……”;“就餐、睡觉和运动之时,保持心情舒畅,是为长寿要诀。”同样也道出了保证身心健康应以良好心态为先决条件。至于“乐以忘忧”、“常乐寿自高”、“笑口长开”以及“笑一笑,十年少”等民谚俗语,则更简明地道出了良好心态为健康之本,是人的心理须臾不可缺失的情绪基点。前不久,一位“忘年交”通过发短信提醒我说,“早晨笑一笑,全天精神好;晚上笑一笑,睡个美满觉。”说明在现代紧张生活节奏下工作的人们,也很重视良好心态的保健作用。
  其实,从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来看,无论社会贤达,文人学士,还是耕人樵夫,大凡注重自我保健的人,都很在意调节自身的心理情绪,使身心经常保持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之中。他们或漫游名山大川,放松紧绷的神经;他们或独钓江河湖海,净化烦乱的思绪;他们或经常含饴弄孙,活跃僵老的大脑;他们或抽空舞剑行拳,求寻宁静的心境。有的人虽已时至暮年,但仍然积极向上,“壮心不已”;有的人看似老态龙钟,步履维艰,可心目中依然是“满目青山夕照明”。良好的心态之于人们是何等地重要啊!
  心态受客观环境的直接影响。人进入老年之后,生活的范围相对地小了一些,影响其心态变化的因素主要似在对于往事的回忆、邻里关系、对子女的教育及疾患困扰等方面。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化消极为积极,变颓废为上进,经常保持一种利于健康的良好心态。
  一是往事常“忘”,让心中自然清静。这里的“忘”,包含淡化、漠然之意。人到老年,大都有怀旧,沉湎于过去的毛病。对于年轻时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如受辱、失策、结怨、挫折等等,耿耿于怀,甚至在心中结上了疙瘩,就会整天愁眉苦脸,难有良好的心态。若治此病,不防试用一个“忘”字。一则要客观地回忆一下当时的全面情况,认识到之所以那样做,是彼此的唯一选择。这样,心就宽了。二则现在已时过境迁,若思想转不过弯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自伤身心。不如漠然置之,渐渐淡忘,求得心地的清静。再则多想现在,着重考虑如何过好今后的每一天,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经常这样想的话,心情就能平衡,眼前也会清亮。
  二是邻里相“让”,使心地自感宽松。这里的“让”,包含谦逊、礼让之意。退休之后,在院子里散步聊天,与老友们对弈玩牌,应常怀尊重、廉让的君子之心。相互之间不因一两句话翻脸怄气,不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打闹。房前屋后的花园菜地,你要你经营,你弃我栽种。自家的小猫小狗便溺于人家门口,自己不能假装没看见,而是要自觉地清扫干净。孙辈们顽皮吵闹,咱先从自家的孩子身上找原因……只要处处显示出“高姿态”,时刻都会有好心情。
  三是子女宜“放”,叫心里更少牵挂。这里的“放”,包含放手、锤炼之意。老年人对于正处于中年时期的子女,不应过分地操心,并因此影响自己的思想情绪。相反,我们应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等古训来提醒自己放手让他们去磨炼,去摔打。自己只要当好“参谋”就够了。因为人从小到大,必须要经过磕磕碰碰。“放手”会使他们逐渐成熟,增添智慧和勇气。假若父母对他们管得过严过死,反而会束缚其手脚,于其成长不利。因此,“放手锤炼”是使子女们长本事,老人们“省身”省心的“两利”之举。应当坚持去做。
  四是对病持“强”,令心底自生希望。这里的“强”,包含“坚强、战胜”之意。老人们在难以避免的疾患面前,若被其吓倒,一筹莫展,因而整天情绪低落,那么,就只能使病情加重,迁延不愈。相反,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求医问药的同时,树立战胜病患的信心,也就是说,保持一种坚强的心态,那么,就会促进病体的好转,加快痊愈的过程。因此,“希望”对于多病之躯的老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