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欧书探“险”
作者:杜 华
统观欧书,险、冷、劲是最为突出的三大艺术特色,而“险”的艺术价值最为高妙,也是欧书最有魔力的艺术特色。学书求其平正,这是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但要在平正中见险绝,作到斜猗相生,那就最为困难了。自古至今凡炳彪史册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作品都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如柳公权的清劲瘦健,郑板桥的挺秀多姿,智永的温情雅致等。欧阳询有缘识书,博学睿智,超凡脱俗,吸日月之精华,夺天地之造化,于生活中发现“险”的魅力,心领神会,融灵融神,并将之煅铸修炼,使之成为世界艺术之精髓,在茫茫书法中流光溢彩,树起一座书法中的“珠穆朗玛峰”。可以说,欧书中的“险劲”艺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自唐以后,学书者不学欧的很少,特别是明清两朝更以欧书为科举考试的重点选拔条件之一,使欧书艺术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但由于受当时历史原因的局限,人们对欧书的“险”艺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发扬的思路,致使大多出色的欧书家的作品都流于俗套,即所谓的“台阁体”或“馆阁体”。唐以后的著名书家中,大多也是欧书大家,如褚遂良、柳公权、欧阳通、李建中、蔡襄、米芾、陆游、吴琚、文征明、翁方纲、成亲王、黄自元、沈尹默等。至于当今以主攻欧书而享誉书坛的大家就多了,如田蕴章、康庄、卢中南、孟繁禧等。
欧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险”是欧书艺术的集中体现,研究和发扬欧书艺术是我们热爱祖国的具体内容。要研究和学习好欧书,必须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刻苦用功,既不孤立于传统,又不追逐现在的“近利”书风,在用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悟性和创新的能力,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好国粹,使之对“人”起作用。
险艺在生活中极具独特的审美价值。欧阳洵以他不平凡的身世、高度的敏悟力和创造性,从生活的深处挖掘出来,公诸于世,让人们赏之习之,于强健身心、开发智力上皆受益无穷,颇具深远的意义和崭新的科学价值。献身于此道的研究者,不一定是书法家,只要对其“险”艺有正确的认识并由此而及彼,将之与其它有关的科学原理联系起来,则更具实在意义。实际上“险”艺的魔力在自然生活中可说是无处不有,素有“道教圣地”之称的梵净山蘑菇岩就是以其险绝奇象而闻名天下;西岳华山也是以其危险峭拔而成为“五岳”之一,且险趣无穷;“亳人悬棺”的奇迹更是天下奇观,成为人们追求、开发研究大自然奥秘的强大动力源泉……
从书法养生的角度讲,欧书“险”艺的效果也特别有科研水准。学习欧书险艺,正如欣赏梵净山蘑菇岩一样,于生命的断层处突发奇想,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找到生活的切入点和生命的断接点,从而胸有成竹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开发智力,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得从两则以险疗疾显效的事例说起。其一是南北朝时鄱阳郡王被害后,王妃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多方治疗,仍不见效。她的哥哥请来一位画师,画她的丈夫正和一位宠妾调笑的情境,其形象生动逼真。王妃一见,大吃一惊,怒从胆边生,不顾身弱,一跃而起,厉声大骂,昔日思念之情顿时一扫而光,愁容不见,病体不久康复。其二,吴敬梓在其《儒林外史》的《范敬中举》中这样说:范敬受封建科举制的毒害极深,他数十年苦读诗书,历尽艰险,受人歧视,尤其是他的岳父胡屠户更是鼠目寸光,恶语伤人,长期以来总是欺压、讽刺、挖苦范敬,根本不把范敬当人看待,更莫说女婿了,范敬因此最害怕他。后来范敬中举后,一时喜不自胜,兴奋过度,狂笑不止,快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人们的筹划下,他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也全靠这惊险的巴掌,竟把范敬吓出了一身冷汗,一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遂转危为安。
一句话,探求欧书的“险”艺,是我们学欧的关键和中心途径,对于宏扬我国的书法艺术也有广阔的前景。下面我们首先从两个观点上来探求一下欧书险艺产生的必然性。欧公之父欧阳讫兵败之后,以谋被诛,欧阳家一时家破人亡,景况甚是渗淡,欧公有幸被其父之好友江总收养,方免于难,此险境从小便深深地植入了他的心灵,“养育”了他险绝森然的儒雅灵气。另外欧阳洵其貌不扬,且命运多舛,如果他不敢于冒“险”,不具备大志大勇之气格,那他随时都会有灭亡的可能,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注定的他必须而且是唯一选择的出路。加之欧阳洵天资聪颖,读书能一目数行,过诵不忘。习字则“倍加工学”,醉心魏晋六朝。《旧唐书》上称其“博览经史,尤通三史”,赞其书法“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由此可见,欧公发现“险”艺,并将此艺发展到美仑美奂的境地,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