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
品山读水
作者:李盛仙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性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简洁是山的风格,它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丰富是水的个性,它漫地而游,潇洒从容。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不同的风采。比如,同一条剑门山路,在李白笔下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又如,同一个洞庭湖,在孟浩然笔下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那里却是“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人智士就须去游山玩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地教诲。何况,大凡有山脉的地方,总有河流的芳影,山水总是密不可分、如影随形。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雁荡山和大龙湫,阿里山和日月潭……我国东西南北到处都有名山大川,都有山拴着水、水牵着山,山水总是相偎相依缱绻缠绵的生死恋场面,都有让我们达到大智大仁境界的良师益友。
山水是宇宙大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增益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品读山水,可以领悟到世界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让我们既阅读诗书,又让我们忘情山水。事实上,品山读水,不应固执于山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南北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山中,皇帝问他好处何在,他即意味深长地吟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诗赠君。”观赏山水,有如读书,从山水中可以悟出许多人生哲理,以洗涤、滋润需要呵护的心灵。自古以来的诗人与山水都有着不解之缘;游兴大发,则名山大川无处不到;潦倒失意,则隐于山之涯水之湄,忘情山水自然之中,消解痛苦与烦忧。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乐山乐水的大家。他不肯束带折腰,以乐山乐水为志,放着现成的县令不做,归园田居,“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留下了广泛传诵的名作。
古人早就读懂山水可以怡人心情。汉代辞赋家枚乘《七发》说:“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墨客,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乐无有。”他已把山水当成治疗楚太子疾病的良药,明代大才子袁宏道也说过“青山可以健脾”的。青山可以静心,山水是剂好药,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切身之感,是文人独有的感悟。
是的,山水风光中蕴藏着许多哲学命题,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乍入其间,你会感到山水永恒、生命永恒,让人心扉洞开,领悟到伟山丽水那特有的和谐与真诚。尤其是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有机会徜徉山水之间,更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新碧波荡漾的湖水,使人们心静气平;雄伟高山的险景胜地,又使人们振奋。有人将山水归纳为形态美、色彩美和景致的听觉美。游山玩水所进行的山水审美过程,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则是陶冶性情的最好的精神养料。山水是大自然为人类专门创造的一部过滤带或者清洗机。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私心与杂念,荣辱可以皆忘,同时清洗了应该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