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百岁老人长寿诗

作者:李盛仙




  百岁老人们作的长寿诗,既是百岁老人自我保健,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老人健康生活的座右铭。读来既能解惑释疑,亦可修身养性,对老年朋友很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李宗仁的夫人李秀文,到了百岁之时,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她有一首养生诗,道出了她的长寿之道:“吃饭留三口,饭后百步走。睡眠不蒙首。活到九十九。”李秀文在平日生活中注意饭食起居养生,她健康长寿地活了102岁。
  享寿101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自编了一首讲养生之道的《不老歌》,在台湾流传广泛:“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这首诗是张群的养生指南,他平时就是按照这首《不老歌》去身体力行的,所以能健康长寿。
  著名教育家陈椿在110岁时,还为出版社撰写《人生一百二十岁》一书稿。他曾写过一首格言式诗:“穿衣三分冷,吃饭留点饥。食前汤一碗,饭后果半斤。住房宜整洁,光气常畅通。长行毋急走,安步可当车。夜里睡忌迟,晨间起又早。不论得与失,一日三呵呵。俗嗜虽尽除,一心存善良。灵神得慰安,长生乃足羡。”这首诗从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养生等诸多方面,总结了老人自身的养生经验与体会。
  104岁的著名生物学家陈纳逊生前是江苏省“十佳健康老人”。他的长寿歌诀,写成四言诗体,读来亲切随和。诗日:“思想开朗,积极乐观;凡事忍耐,心情宽容;药物抗衰,预防疾病;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加强按摩,血脉畅通;适当锻炼,增加体质;重视环境,预防意外;不计名利,诚恳待人;脑足并用,老而不衰。”
  105岁的辛亥老人喻育之早年曾积极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武昌起义立下功绩。他曾给友人写过一首有关他自己的养生诗,颇有生活哲理:“夙兴跑,夜寐早。晨半饱,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宝,恒常要。忙到老,乃寿考。”喻育之的养生诗,从早写到晚,看似日常生活,却颇含养生之道。他的养生诗也名为《长寿三字经》,读来有如“顺口溜”一般,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脱口而出,通俗易懂且易记。
  110岁的著名书法家苏局仙曾写过一首养生长寿诗:“起居体格不相同,医药养身各有从。长寿来源统一处,无忧无虑坐春风。”苏老的诗告诉我们,保健养生要根据各人不同的身体素质,以及不同的病情,给予区别对待,不可千篇一律,不能盲目跟从。关键的一条是要心情开朗。无忧无虑,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
  袁晓园是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她虽寿已超百,但仍身体康健,思维敏捷,双目有神,精力充沛,所以人称“中华奇女子”。她说,我的长寿诀窍就是“作画写诗,做一个平常人”。她认为,健康长寿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平常人,过平常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安定。在饮食上,除了辛辣的东西不吃外,从来都不挑食。她主张生活要顺其自然,不要循规蹈矩。她在诗中写道:“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到百年。”这便是她的养生思想。
  著名红学先驱、诗人、小说家俞平伯,他一生坎坷。却不悲不戚,吃着粗粮淡菜,直到九旬开外时,生活仍能自理,他从不给家人增添麻烦和负担。晚年,仍以周恩来的“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座右铭,每天从事研究和写作。在自我保健上,他曾经写过一首《养生歌谣》:“愉快劳动精神好,足够休息保护脑。长期锻炼强身体,适当娱乐不烦恼。节制饮食慎起居,讲究卫生身体好。风烛残年成过去。精神百倍腾云霄。”
  96岁的诗人臧克家先生积60年经验,写了四句健身的歌诀:“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诗中告诉人们,只要思想的主心骨牢固了,愉快的情绪饱满了,加上有节奏的脑体运动调剂,营养供应充足,患病时及时以药制之。何愁无健康之体,如此又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