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藏医向我们走来

作者:奇正藏药 龙 云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最有生命力的。那充满了神秘色彩,似乎远在天涯、遥不可及的藏医,如今也已走下雪域高原,来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通往健康长寿的希望之路。从洪荒远古萌发流传至今,藏医药学早已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长久以来,藏医药的神奇疗效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就让我们去轻轻揭开这孕育于雪域高原的神奇文化的面纱……
  您去过西藏吗?您了解藏医藏药吗?
  西藏,是一片凝重、庄严的土地。
  西藏,是一片永远能引出人类豪迈感的地域。
  高耸云端的珠穆朗玛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清澈流淌的雅鲁藏布江,辽阔无垠的大草原……神秘、圣洁的西藏,一个被世人以神奇的眼光搁置在梦幻与遐想的一隅,多少人梦里魂牵梦绕的圣地。神秘的雪山、转世的活佛、圣洁的布达拉宫所有的一切都为西藏披上了神奇的面纱。
  对很多人来说,西藏和藏医药都充满了神秘。因为她太遥远,几乎使人可望而不可及;还因为她太陌生,以致在脑海里很难找到太多关于她的记忆。目前,国内外对藏医藏药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藏药热潮”。临床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目前中西药物较难治愈的一些顽疾在应用藏医藏药治疗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独树一帜的理论
  
  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理论。它与青藏高原民俗文化圈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漫长历史岁月的积淀。它体现了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对自然、健康和生命的求索,对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探寻,以及战胜病魔的种种成功经验。
  藏医药是融入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医和古阿拉伯的精华而自成体系的藏医药学。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隆”、“赤巴”和“培根”是藏语的音译,它有不同意译的译法,如有的译为“风、胆、痰”,有的译为“气、火、粘液”,更有将其译为“风、火、水土”的。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它的性质与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的性质。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这三大因素根据不同机能又可分为五种小要素:如隆又分为多种隆;赤巴又分为多种赤巴;培根也分为多种培根。它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不同,藏医将血管系统的疾病称为黑脉病,将神经系统的疾病称为白脉病。
  藏医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进行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它们之间如果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则人体就是健康的,一旦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偏盛或偏衰,这种平衡协调状态受到破坏,则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出现病态。而藏医治病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调理手段如“饮食、起居、药物、外治”等使三者之间受到破坏的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超乎寻常的疗效
  
  藏医药学中有很多秘不传人的东西,藏药的组方中常常大量使用矿物药,如:金、银、铜、铁、珊瑚、玛瑙皆可入药;这一特点也可能正是藏药区别于一般中药、西药具有独特疗效和较为珍贵的重要原因所在。如他们将一些诸如水银、硫磺、金、银等的矿物质经过特殊的提炼和配制后加入药中,用以治疗一些中西医学难以逾及的问题:如治疗中风、偏瘫,连服一个月左右的药,病人就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一切恢复正常;治疗外伤性骨质损伤,经服一段时间药后,外伤后遗症消失,骨质愈合完好;一粒药能在体内有效7天。藏药中选取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矿物质和珍贵的动物药以及生长在高寒藏区的天然植物药,并且有着独特的配制工艺和提取方法,这使得藏药在治疗疾病时独显其优势。
  藏药之所以疗效理想的客观因素主要在于雪域西藏海拔高,青藏高原海拔在3500米到6800米之间,是世界最大的一块未受工业污染的净土,这里的高山、裸岩、灌木丛地带生产着数百种珍贵药材,如虫草、西藏延龄草、胡黄连、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等。奇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药非凡的生命力,积聚起一种特殊的生命能量,这使得藏药药力强劲;又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这些药用植物含有比其它地域更多的人体不可缺少的金属微量元素。这些丰富的矿物药源像一座宝藏,使藏药产生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藏医药尤其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诸如中风后遗症(偏瘫)等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独到的疗效。
  
  雪淬风磨生神草
  
  生长藏药植物的青藏高原的气候受到两大基本气候的影响,即夏半年的西南季风和冬半年控制高原面的西风环流,西南季风顺着横断山脉的峡谷给高原带来的大量暖湿气流因不断遇到高山的拦截而降水,因而,其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降水量也逐渐减少,例如,东南部的年降雨量500~1000毫米,而西部的阿里地区则只有40~70毫米。冬半年干冷的西风环流控制青藏高原,导致其气候干燥、寒冷,风力强劲。而且,生长藏药植物的高原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其植被主要在高寒草甸、高山垫状和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三种类型之中,这些类型中绝大部分都是藏药。
  藏药植物繁殖方式特殊。只有2~3个月短暂的夏半年时间,促使大部分植物甚至在冬眠中就形成了花蕾,一旦冰雪融化它就绽苞开放。藏药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高原的水气量低,绝少尘埃,有利于光的通过,因而,蓝紫光和紫外线非常丰富,辐射特别强烈。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光合作用的有效物质积累高,花色也比低海拔地区鲜浓。另外,动物和矿物药类是藏药又一大特点,多种动物和矿物含有丰富的人体容易吸收的金属微量元素,成为藏药奇特疗效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内地人服用藏药更有效
  
  藏医自古就和佛教紧密相连,在西藏专门有研究学习藏医的机构,不少名医就是高级僧侣,在这些高级僧侣手中掌握着西藏文化的精华部分。他们知识渊博、令人敬仰,好多僧侣长期隐居,潜心研究藏医藏药,为保证药力独到,他们在制药前先亲自采药,而且采药时间规定严格,藏药所用药材纯正,用药讲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制药方法采用传统工艺操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从而保证了药物的疗效。
  藏药的加工与炮制要求非常严格,《协据》记载,藏药的采集加工应做到“适地采集,适时采集,干燥拣选,分清陈旧,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工序。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医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等等。
  由于藏药具有高活性、高含量、低污染、药力充沛的特性,因而避免了中西药品抗药性的问题,也恰恰符合了中医“南药北治,北药南治”的理论。同时由于藏药一直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内地人极少使用,没吃过藏药的内地人,对其几乎没有抗药性,因此内地人服用会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藏医巧治类风湿
  
  类风湿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以反复发生关节肿痛,逐渐形成关节畸形为特性。现代医学治疗这种病的方案虽多,但这些治法大多采用控制炎症来缓解症状,无法彻底治愈。藏医理论认为,风湿病是由“培根”和“隆”失调所致。患者若长期感受风寒,过食冷凉、油腻及甜食,或进食过饱又不活动,或生活环境潮湿、衣着单薄等,可导致人体平衡和协调受到破坏,使五谷精微分化不纯,从而引发黄水侵袭肌肤、筋膜、筋骨、关节腔隙而致病。因此,藏医对此病的治疗常从饮食、起居行为、药物、外治四个方面调理。病症较轻时可单用饮食或起居行为调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