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览神州胜境 寻养生宝藏(二)
作者:闻 莺
名医风采
晋代甘肃名医皇甫谧
早在东汉时期,甘肃就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医学家,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的皇甫谧。据记载,皇甫谧生于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生;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逝世。
皇甫谧崇时尚,好服石,早年曾服寒食散中毒,痛苦不堪。后来“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身体遭到严重摧残,深感不知医,不知节度之害。在42岁时,突然患了风痹病:半边身子象针刺似地难受,有时痛得起不了身,请了几个医生都认为难治此病。他读了《内经》、《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靠针刺、拔火罐、按摩,治好了自己的风痹病。从此,他更努力钻研,决心效法古人整理针灸典籍,要把有用的医术继承下来。
他先后披阅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素问》、《针经》、《难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学著作以及张仲景、王叔和等医家经验,并撰成《针灸甲乙经》、《皇甫谧脉诀》、《依诸方撰》等医书。
《针灸甲乙经》,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包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
皇甫谧为人沉静寡欲,质朴口讷,仰慕老庄,甘于淡泊。他曾在《劝释表》中赞颂老子等人“能弃外亲之华,通内道之真”,谓“真吾徒之师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他高洁自守,志在林下,以研读为乐,以著述为务。他安贫乐道,著述甚丰,名重文苑,享誉医林。
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目前甘肃省设立了“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平凉市正在筹拍电视连续剧《皇甫谧传奇》;皇甫谧家乡灵台县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皇甫谧旅游资源;“中国皇甫谧网”已于今年6月15日开通;以“皇甫谧”命名的单位有“灵台皇甫谧中医医院”、“甘肃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等。
唐代养生家李筌
唐代著名的道家养生家李筌,也是甘肃这块灵秀之地孕育出的英杰。他是道教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号达观子,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少年时喜好神仙之道,曾经隐居于嵩山的少室山多年。
有人评价说,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已。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辨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下开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历史上曾有过一个李筌遇到一位“骊山老母”的神奇传说:李筌居中岳少室山时,常游历名山。一日,在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素书朱漆,盛装在玉匣中,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己经糜烂,李筌抄写下来,读了数千遍,到底不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著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于是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在一旁听后十分惊异,接着就问老母说:“这是黄帝阴符经中的句子,老母是从哪里得来的?”老母回答说:“我接受此经己经是三元六周甲子了,你这位少年是从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了两个头,告诉了他得到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
老母说:“你这位少年的颧骨贯穿于生门,而命门齐于日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可真称得上是我的弟子呵!然而,你四十五岁那年当有大的危险。”于是,便拿出丹砂书写的符蓚一道,挂在拐杖一端,让李筌跪下而接受了这道符。
老母坐在一块大石上,给李筌讲述《阴符经》的义理说:“《阴符经》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是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至人用之得其道,贤人用之得其法,正人用之得其术,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请斋而授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也。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
老母说:“现在时间已到申时了,我有麦饭己经做好,我们共同吃吧。”于是,老母从袖里取出一个瓢,让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舀满了,瓢忽然重有一百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来,最后沉到泉中去了。等到李筌返回原处,已不见了老母,在原处只留下麦饭几升罢了。李筌一下子吃完饭,从此也就不再吃饭了。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姑妄听之,大可不必当真。
李筌著有《太白阴经》、《中台志》,还著有《阴符经疏》等。李筌认为“抱一”就是“复本”,“本”是最高的“道”,为“至道”。“抱一复本”就是体认、领悟“至道”的性质和功用,从而与“至道”融为一体。他强调修道者一定要了解“至道”,“阴阳生万物,人谓之神,不知有至道,静默而不神,能生万物阴阳,为至神矣。”(《阴符经疏》)因此主张人们应该动用道教的方术,以灵明心通晓“盗机”之方法,将自己炼就成为无味无觉却又像逐渐生长的婴儿一样,最终与“至道”合一,就可以穷达本源,掌握宇宙,逍遥成“仙”。
李筌认为天地万物均为阴阳二气所化生。“天圆地方,本乎阴阳。……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但他认为阴阳化生万物也有其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强调人们必须“执天之道”,“奉天而行”,根据阴阳五行的“自然之理”行事。故又谓“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兴”。但并不认为“自然之理”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更不能迷信鬼神的作用,必须依靠与发挥人的作用。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中谓筌“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愿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
清代甘肃名医刘一明
刘一明乃清代乾、嘉时期甘肃著名的道医,祖籍山西曲沃。后活动于晋、陕、宁、甘、青一带。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著述涉及医学、易学与道家经典,所著医书主要有《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汇刻成《道书十二种》。
他通玄教、精易理、擅养生、长医术,系乾隆、嘉庆时期晋、陕、甘、宁、青一带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他还是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
刘氏以精通眼科而著称。《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对眼病治疗原则书中指出:“眼有疾病,若偏于补反助火力;若偏于大泻而用寒凉之药,伤其气血又凝滞不散;二者俱偏,以是而施治,未有不伤其目者。”在该书中,刘氏深刻而简明地阐述了眼病外障七十二症及内障三十六症的名称、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许多医方至今仍运用于眼科。此外,他还介绍了钩割督肉、现肉的手法、金针拔内障法及眼科针灸要穴,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眼病手术方法及针刺疗法均有重要的意义。
《经验奇方》是一部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在治疗上用方精当,辨证得体,加减灵活,随证施治。《经验杂方》是刘氏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这些医方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现代甘肃名医权爱棠
权爱棠,武威下双乡人,是甘肃久负盛名的中医。
权爱棠父亲权尚忠是清代进土,曾经在山西任知县,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上勤奋学习,使其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在文史、医术和书画方面崭露头角,打下了能文善医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中期,游学东北和山西等地,访问名医,他认识了当时的著名医生施今墨,并得到其真传。权爱棠饱览中医经典,钻研医案,拜访名医,博采众长,从而使其医学造诣精深。他先后在北京和绥远等地行医,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颇得各界人士的称道。
权爱棠前后行医达50余年,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内、儿、妇科,善治温热时病和疑难杂病。晚年潜心研究心血管病,对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唐容川《血证论》比较推崇,能够融会贯通。他在治疗疾病时,主张病万变药亦万变,遵古而不泥古,其配方用药多以清灵见长,力求攻中寓补,补中有攻,务使攻之不致于伤正,补之不致于恋邪。权爱棠为人正直,医德高尚,行医不分贵贱贫富,从不计较报酬多寡,深受病患者的爱戴,以能够扶危济困而闻名乡里。权爱棠著有《续名医类案》、《傅青主女科歌诀》等医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