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慢性病患者安全度夏手册

作者:吕 斌




  近年来,每到夏季全国都会出现高温酷暑的气候。夏季的炎热,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使得一些慢性疾病迁延不愈,甚至病情加重。面对今年夏季的到来,慢性病患者,你准备好对策了吗?
  
  董老师的慢性咽喉炎为什么好不了
  
  董老师从年轻时起就患有慢性咽喉炎,平时只要一上课、多讲话,嗓子就会干裂冒烟、疼痛不适,但稍稍喝些水、休息片刻,疼痛就会减轻,家人考虑到董老师的职业特点,每天都为她泡好一大壶浸着胖大海的水,让其带到学校饮用。可是这2年来不知什么原因,胖大海水喝了,药也吃了不少,慢性咽喉炎理应趋于好转,但董老师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在逐渐加重,前一时期不仅慢性咽喉炎未见痊愈,连牙齿也肿胀疼痛,搞得董老师是一筹莫展,每天只能以喝粥解饥果腹。
  其实,造成董老师慢性咽喉炎持续不愈、牙龈炎急性发作,就是气候异常捣的鬼。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得整个地球火热炙盛,再加上现代人长时间使用空调,造成了这种夏酷热冬温暖的怪异气候。而气温增高的直接后果便是各种热性病大量增多,人体出现口干舌燥、眼睛枯涩、皮肤缺水、大便不畅、心烦生燥等诸多不适。气象医学的研究现已证明,气候干燥时人的咽部会充血,慢性咽喉炎发作加重。热浪袭击还使牙龈炎的发病率上升,临床调查表明:在连续高温之后牙周脓肿和牙疼病人可明显增多。
  对策与方法:中医学和现代气象医学通过研究认为:酷暑其实质就是气温异常增高、阳有余而阴不足,所以除了精神上潜心宁静,饮食上避免辛辣之外,治疗上可采用中医的苦寒泻火、甘寒滋阴之法。像董老师这类慢性咽喉炎、急性牙龈炎病症,主要是火毒内侵,阴沉于下、阳浮于上,造成肺胃热盛,咽喉、牙龈肿痛迁延不愈,可至中医喉科或五官科治疗,也可在中医师的指点下内服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一日两次、每次6~9克清热泻火,或外加“三鲜汤”(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煮水代茶)饮用。
  
  叶小姐怎么成了“老慢支”
  
  叶小姐是一家财务公司的人事总监,她年轻貌美、聪明灵巧,深得公司老板和同事们的赏识与赞美,因此是春风得意步步高,每天清晨她都会开着那辆白色的赛欧车,面带微笑、衣光鲜亮地走进办公室。可最近同事们发现,叶总监那甜甜的微笑不见了,却总能听见她在办公室内轻轻地、持续不断地咳嗽声,甚至有时刚走出电梯门,就能远远地感觉到她的咳嗽反应,叶小姐年纪轻轻怎么会生“老慢支”?不可能吧!
  利用休息天叶小姐上了一趟医院,医生对她说:年龄较轻,所以还不能说她是“老慢支”患者,但“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可以成立。叶小姐想不通了,自己怎么会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医生告诉她,主要原因是她不适应炎热的气候环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由于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当气温增高时,体内的产热量会自动减少,但这将造成体温调节中枢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减弱。气温增高还使雾天增多,环境污染加剧,造成空气中悬浮物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诱发支气管炎等疾病。
  对策与方法:对于叶小姐这类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白领丽人,面临酷暑暖冬等异常气候条件时,关键是要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的抗高温、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为了加强和提高呼吸道黏膜的抗感染能力,建议她适当增加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品摄入量,如蛋黄、乳制品、鱼肝油、胡萝卜、绿叶蔬菜、水果等。像叶小姐的病症,可至中医内科或呼吸病专科进行综合性治疗,也可在家中采用“雪羹汤”调理,食用时以浸泡洗净的海蜇皮120克、荸荠350克、水1000毫升,用中火煎至250毫升饮用。中医认为:海蜇皮善于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荸荠清热生津、消食化湿,两者相合对口干咽燥、阴虚痰热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最为有效。
  
  陈先生冠心病何以如此频发
  
  自从5年前,陈先生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之后,陈太太就十分紧张。每天出门时都要检查他是否带好了“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还时不时打电话给秘书小姐询问陈先生的身体状况。在太太和秘书督促检查下,陈先生的冠心病已有一段时间没有发作。但自去年冬季起,不知是工作太忙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陈先生的冠心病发作频率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进入今年夏季连续几次心绞痛发作,甚至有一次因送进医院急救,使董事会被迫中止。住进病房后才得知,病友中有数位与他情况基本相同,都是在连续35度以上高温天气之后,因心绞痛急性发作住院治疗。
  据住院医师诊断,造成陈先生此类冠心病患者频繁发作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气温的异常升高。进入酷暑之后连续不断的高温,使人的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心脏储备功能降低。据医学研究发现,当气温升至32度以上、相对湿度达到70%?觸80%时,人体每天约要排出1000毫升左右的汗水,它虽然对人体防暑非常有益,但也使得血液的循环量比平时增高了4?觸5倍,如此之大的血液循环量,必然导致心血管系统超负荷运转,所以有临床统计:夏季是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时期。
  对策与方法: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心为火脏,火热过盛必然内动于心,若是大汗淋漓,则因气随汗脱引起心气虚弱;如果久居室内的空调环境,则容易因室温偏低血管收缩,或空气流通不畅,造成机体和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所以夏季既不宜大汗,也不应无汗。为防心火过盛、扰乱心气,应多食苦味之食品,如百合、莲芯、苦瓜等。或以绿茶20克、菊花10克、山楂25克、茉莉花12克、川芎6克、红花2克,加水400毫升煮沸5分钟饮用,活血化瘀、清心安神,预防冠心病所引起的胸闷心悸、夜寐不安、头痛头晕等症的发生。
  
  范师傅担忧再中风
  
  范师傅长期患有高血压,已中风一次,虽经治疗,症状已明显好转,但医生还是再三提醒他必须提防脑血栓的再次发生。以前他常听人说,气候暴冷时血压容易升高引起中风,所以一到寒冬腊月就特别紧张,但最近他又听电台里讲,酷暑暖冬气温增高也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因此在夏季连续30多摄氏度的高温,家人十分担心范师傅的身体,害怕疾病反复,除了每天定时服药,还经常督促他上医院检查血压及其它身体状况。
  范师傅和他家人的担忧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气象医学研究:一年有两个中风高峰期,它们分别是气温在零度以下的严冬和气温在32度以上的盛夏,而且气温越高发生中风的危险就越大。因为气温增高使汗液分泌量增加,若水分补充不足,就会造成体内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升高,从而引起缺血性中风。此外,由于高温散热的需要,人体血液大量流向皮肤,使大脑血流量骤减,这对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的病人,有可能加剧他们大脑的缺血,诱发脑梗塞,而且气温增高使人心情烦躁、动怒上火,这些都很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诱发中风。
  对策与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必须密切注意生活起居、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周围环境尤其是气温的变化,戒怒戒急戒躁、适量饮水、保持室内外温度的平衡,一免外火引动心火,二防阴血津液亏乏,不使体内肝阳亢奋、清空失灵。此时一方面可以钩藤、菊花、决明子等泡茶内服清肝平阳,同时也可以桑叶、菊花等制成药枕安睡疏风散热,为预防血液黏稠度增高和中风的发生,冬夏两季中风高峰期间应定时服用一些诸如阿司匹林、黑木耳之类的抗凝药品或食品。
  
   小张肝损再现“小三阳”
  
  小张自1998年那场甲肝大流行中不幸得病后,即对自己的肝脏健康十分在意,他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例行的体格检查,去年底因身体疲乏肢体无力,肝功能检查中发现谷丙转胺酶稍有增高,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但是没有想到今年夏天谷丙转胺酶又突然升至100多单位,虽然经过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医生认为其谷丙转胺酶升高主要与气温异常、机体过度疲劳、饮食不节等有关。
  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体内诸多的代谢、解毒功能。持续高温使机体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加快,营养和能量成分被大量消耗,而出汗增多又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丢失,这些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损及肝组织。夏季昼长夜短,睡眠不足则容易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影响肝细胞的生长与修复,若是已经受损的肝细胞,此时还可能出现病情恶化。气温增高食物容易腐烂变质,饮食不当不仅会刺激胃肠道,还会加重肝脏的解毒功能,有些人天气热时喜欢喝点冰啤酒,但酒性偏热,此时饮用无疑是“火上浇油”损肝伤阴,诱发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
  对策与方法: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属木需得水而养,因而无论是外界气温增高、体内火热旺盛,对肝木的伤害都最大,故中医治疗肝病历来强调以疏肝、柔肝、养肝为先,以免引动肝火、伤及肝阴。小张原本即有甲肝病史,如今再遭遇酷暑暖冬异常气候的影响,导致身心疲劳、饮食不当而引发肝损。医学专家认为像小张这类肝损患者,除了注意劳逸结合、调整饮食结构之外,以中医治疗较为适宜,可用“一贯煎”合“丹栀逍遥散”等中药内服,疏肝理气、滋阴养血。
  
  (通讯地址:530021 广西南宁市青山路10号澳洲丽园9单元102号)
  责编:曹革林 lansheng12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