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鲍姑与葛洪:夫妻灸法家
作者:常 宇
女中豪杰爱施灸
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官宦兼道士家庭出身,他的父亲叫鲍靓,曾任南海太守。鲍姑的丈夫就是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葛洪。鲍姑自幼博览群书,受父亲和丈夫的影响,尤其喜爱中医药学,精通针法,是我国第一位女灸治学家。鲍姑和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民间相传鲍姑是最早将艾用于灸法的,但是在医学史上对此没有确定。
灸法起源久远并有相当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灸法的发现和应用历史要比针刺要长,穴位经脉是固定的,灸的具体方法也是确定的,但具体用什么来温灸穴位不得而知,大概用一些干枯的草叶或木头。鲍姑选用艾叶,是自有一番道理的。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所以用艾灸温补阳气比起针刺更易得气。
另外,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艾灸的时候,那种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古人曾经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多年的慢性顽固疾病,选用陈年的艾就可治好,可见用艾叶灸的效力不凡。
鲍姑治赘疣最为得心应手。有一天,她见到一位姑娘在河边,对着水中的影子哭泣。鲍姑问其缘由,原来这姑娘脸上生了许多小疙瘩,村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而顾影自泣。鲍姑一边安慰她,一边取出用越秀山脚下产的红艾制成的艾绒条,用火点燃,在姑娘的脸上轻轻薰灼。不久,姑娘脸上的小疙瘩全部脱落了,姑娘感激不已。
后世为了纪念她的功绩,在广州越秀山下开凿了一口井,名“鲍姑井”;修建了一所道观,名“越冈院”,后来改为“三元宫”,塑有鲍姑像,历代供奉不绝,现在还有塑像,可见她是受人尊敬的灸法医师了。
葛洪——医道行家传灸法
葛洪是东晋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大约生于公元3世纪后期,卒于公元4世纪前期,享年81岁。他为人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言语率直,好炼丹之术,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后人尊称为葛仙翁。一生著述甚多。他所著《肘后备急方》主要是为了救急之用。葛洪对针灸学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灸法方面。该书全书93类病证,有30多类采用灸法,包括内、外、伤、妇、五官及传染病等。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有99条是灸方。他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对疾病的记述和治疗,不少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史料。葛洪还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如对以吐泻腹痛为主的霍乱和突然昏厥的卒中恶死,均选用承浆穴救治,并指出“灸十壮,大效矣。”
该书中最早记载了隔物灸,详细介绍了隔蒜、隔盐、隔椒、隔面、隔瓦等灸治方法以及腊灸法等。
责编:曹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