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惟有慧心练太极
作者:张云彦
我六、七岁的时候,就知道太极拳。那是1942年,父亲(编者注:原水利水电部副部长,101、102岁的时候还每天到办公室上半天班)正好遇到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便请了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先生教授太极拳,由于父亲有少林拳工夫的底子,很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整套72势拳架学会了。学第二遍时还须从头开始。老师要求注重意“心守丹田”、全身放松、不用力。每个式子要反复练习。经过这样反复不断地学习和琢磨,渐渐体会到气在自身的流动,力量发自丹田。约近半年的时间,在陈照丕老师亲自指点、示范、教诲下,逐渐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体系要点。此后开始了自己锻炼。长达60年的太极拳练习陪伴父亲终生,直到102岁去世。
我和父亲一直生活在一起,眼见到父亲健康,长寿,豁达,思维敏锐,为人宽容。这所有的一切,在我的思想中深深扎下了根。长大后,没有机会跟父亲学拳,但经常观看父亲打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不懂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但我知道它为人们带来很多很多的好处。我喜欢太极拳。
2002年的一天,初识太极拳,通过20天的学习,初步学了拳式和内功心法,但是总感到对太极拳朦朦胧胧,似知非知。不过我对“意在先”(意气摧动姿势)和“心中一静”还是略有感受的。“心中一静”的刹那,内心舒适,极为宁静、空旷的状态,实在是美妙。
进一步了解太极文化
2006年,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原汁原味的传统太极拳,学练的过程中我感觉身心双收益。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健康,感受到了幸福,更感受到了和谐的气氛。“平静的日子中,增加了色彩。”
这套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留了从各方面滋养着我们身心的信息。这套拳自然、亲和、优美,是以身体舒适为准。涵盖了太极内功、太极拳架、太极理论等不同层次的学练内容。在太极文化中强调了无极、太极阴阳等内涵。随着练拳的深入,通过盘拳走架,滋养了自身的精气神;通过太极拳理论的学习,涵养了道德,甚至使性格也逐渐归于“中和”了。
太极文化的核心——中和
老师特别注意从太极文化的高度来锻炼和培养我们——开始要求我们一周不生气,面常带微笑。继而一个月,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不生气。逐渐我们内心世界有了改变。达到了“平和”的心态,体验到和周围一切的“和谐”之美及内心的“和谐”之美。
还有一次让我们看《102岁的年轻人——许哲》的光盘。开始我很不理解这和我们练拳有什么关系。当我看完光盘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许哲大姐102岁的形象反复在我脑海中出现,许大姐给我了一个美好人生的形象,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102岁的人仍然在帮助七、八十岁行动不方便的人,买菜,做饭,作家务,看病,喂饭……。整天都在走动、忙碌。而每天又都是高高兴兴地过日子。许大姐说:“我没有家,世界就是我的家。”平凡的语言,展现了心灵之美。在她身上我感受到太极文化“阴阳平衡”、“全身透空”,没有自我的中和状态。
掌握传统太极拳的窍门
太极拳其本质就是阴阳互根。但产生效应的关键是阴面的神意气。习练过程中如果没有阴面的神意气,只有阳面的动作,所演练出来的拳,就只是空架子,也只能叫太极操,如果运用了内气催姿势的内涵,则打出的拳就感觉沉稳,有内涵,如行云流水,流畅、舒适。
此外,练拳时要特别注意精神专一。如何专一,练拳前,先站一下无极庄,收收心。不能来了就马上练。通过无极庄来达到精神专一,可使人从没练拳前的杂乱无章的精神状态,进入心念专一,不受干扰的练拳状态。
责编:曹革林